[ gāo gēng jì ]亦作“高縆伎”。指杂技中走索的艺人。
[ gāo lí jì ]隋 时七部乐之一。采用 高丽 乐曲,配以十四种乐器,由十八人演奏。
[ gōng jì ]1.技艺方术。汉 王充《论衡·讥日》:“工伎之书,起宅盖屋必择日。”2.指从事各种技艺的人。《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元年》:“燕 将 王沉 等降 魏。乐浪王惠、中书侍郎 韩范、员外郎 段宏、太史令 刘起 等帅工伎三百奔 鄴。”宋 沉括《梦溪笔谈·故事一》:“﹝ 唐 翰院﹞应供奉之人,自学士已下,工伎群官司隶籍其间者,皆称翰林,如今之翰林医官,翰林待詔之类是也。”
[ gù jì chóng yǎn ]老花招或老手法又重新施展。同“故技重演”。
[ dān zhuàng jì ]表演担幢杂技的人。
[ cù píng jì ]亦作“蹵瓶伎”。古代杂技名。
[ guǐ mèi jì liǎng ]比喻用心险恶,暗中伤人的卑劣手段。同“鬼蜮伎俩”。
[ hán dān jì ]邯郸郭公(北齐 后主 高纬)的伎俩。
[ jì ér ]指歌舞艺人。《百喻经·伎儿作乐喻》:“譬如伎儿王前作乐,王许千钱,后从王索。”《新唐书·于志宁传》:“又宫中数闻鼓声,太乐伎儿輒留不出,往年口敕丁寧,殿下可不思之?”清 吴伟业《王郎曲》:“梨园子弟爱传头,请事 王郎 教絃索,耻向王门作伎儿,博徒酒伴贪欢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