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ū tī ]1.剖杀,割剥。2.削除,铲除。
[ kū zhī tī gāo ]比喻残酷地剥削。
[ jiǎn tī ]剪理整刷。 唐 杜甫 《夜听许十损诵诗爱而有作》诗:“紫燕自超诣,翠駮谁剪剔。”
[ kuī tī ]屠杀剖解。《新五代史·吴世家·杨行密》:“是时,城中仓廩空虚,飢民相杀而食,其夫妇、父子自相牵,就屠卖之,屠者刲剔如羊豕。”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见刀光晃耀,不敢正视,惟瞑目以待刲剔。”
[ pá luó tī jué ]指搜罗挑选人材。
[ pá luó tī jué ]爬罗:搜集;剔抉:筛选。指广泛地搜罗,精细地选择。
[ pá shū xǐ tī ]搜罗发掘,挑拣选择。同“爬梳剔抉”。
[ liáo fēng tī xiē ]比喻招惹恶人,自讨苦吃。
[ liǔ méi tī shù ]形容女子发怒时耸眉之状。
[ rǎng tī ]1.谓剪除繁冗部分。语本《诗·大雅·皇矣》:“攘之剔之,其檿其柘。”朱熹集传:“攘剔,谓穿剔去其繁冗使成长也。”南朝宋谢灵运《种桑》诗:“诗人陈条柯,亦有美攘剔。”宋胡錡《耕禄稿·拟赵鎛除金部诰》:“聚百鍊之精,以铸农器,俾啟辟攘剔之有其具。”2.指铲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