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ǎi tǎ sì ]寺名。在 陕西省 西安市 南。《金石萃编·唐道安禅师塔记》王昶 跋:“信行禪师塔,在 长安县 百塔寺,寺在城南五十里许。《陕西通志》:‘百塔寺 本 唐 僧 信行 塔院。大历 二年间,慕 信行 者皆窆於 信行塔 之左右,故名 百塔。’”
[ dà yàn tǎ ]唐代佛塔。始建 于公元652年,在今西安市内。由玄奘法师设计并指导施工。平面为方形,总高63.25米。为砖砌七层楼 阁式,逐层收缩,每层高度均有收减。各层四面开券门,门楣、门框及门槛上有唐代线刻,西面门楣上 有珍贵的线刻佛殿图。体形敦厚端庄、简洁古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佛塔。
[ bái tǎ ]1.亦作“白墖”。白色的佛塔。2.古地名。3.山名。
[ bǎo tǎ ]塔的美称。过去佛教徒在塔上装饰金、银、琉璃等七种宝物,故名。今泛指塔。
[ bǎo tǎ cài ]即甘露子,又名草石蚕。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宝塔形肉质块茎,故名。可腌渍为咸菜。
[ bǎo tǎ shān ]山名。在 陕西省 延安 城郊,山上有宝塔,故称。
[ bǎo tǎ shī ]杂体诗名。从一字句到七字句逐句成韵,或迭两句为一韵。后有增至八字句或九字句的。每句或每两句字数依次递增,形如宝塔,故名。
[ bǎo tǎ táng ]适用于儿童的驱蛔虫药。状如宝塔,故名。
[ běi sì tǎ ]原名 报恩寺塔。在 江苏 苏州市 旧城北部 北寺 内,为 苏州 名胜。相传为 三国 孙权 之母 吴夫人 建造,现存建筑是 南宋 绍兴 年间所重修。八面九层,可供登临。是一座高大完美的楼阁式砖木结构古塔。
[ bèi tǎ ]佛塔。隋 江总《庚寅年二月十二日游虎丘山精舍》诗:“贝塔涵流动,花臺偏领芬。”
[ bèi tǎ lì zǐ ]放射性物质放射出来的高速运动的电子(或正电子),穿透力比阿尔法粒子强。通常写作β粒子。[贝塔,希腊字母β的音译]
[ bèi tǎ shè xiàn ]也作β射线。放射性原子核放出的电子(或正电子)流。穿透物质的能力比阿尔法射线强,但电离作用较弱。贝塔:希腊字母β的音译。
[ kǎ bēn tǎ lì yà wān ]1.万平方千米。
[ léi fēng tǎ ]亦作“雷峯塔”。塔名。遗址在 浙江 杭州 西湖 南 夕照山 上。五代 吴越王 钱俶 所建,1924年倾塌。元 方回《三天竺道中》诗:“三天竺 路渐平登,高似 雷峯塔 几层。”清 陈维崧《满江红·寿武林徐世臣贤配邵孺人六十》词:“夜雨对眠 灵隐寺,春帆竞掠 雷峯塔。”鲁迅 有《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
[ lǐ tuō tǎ ]神话故事人物。即 托塔天王 李靖。因手托降妖宝塔,故称。
[ jīng tǎ ]1.纳藏佛教经咒文字而受人供奉的塔。晋 法显《佛园记》:“作 舍利弗 塔,目连、阿难 塔,并阿毗曇律经塔。”2.指刻有佛教经文的塔。明 陶宗仪《书史会要》卷六:“释 法暉,政和 二年天寧节,以细书经塔来上,作正书,如半芝麻粒,写佛书十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