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ǎng xiáng ]指古代乡学。语出《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唐 刘禹锡《绝编生墓表》:“死则必葬我於党庠之侧,尚其有知,且闻吾书。”陈炽《<盛世危言>序》:“故 三代 以上之为治也,家塾、党庠、学校遍天下,惟恐其民之不智而 始皇 愚之。”
[ fǔ xiáng ]府学。《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十岁进了府庠,次年第一补廩。”
[ rù xiáng ]明 清 时,儒生经考试取入府、州、县学为生员,谓之“入庠”。
[ yì xiáng ]明 清 时称县学为邑庠。《剪灯馀话·月夜弹琴记》:“到任三日,祗謁先圣于邑庠。”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宰悦,免 成 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五篇:“绅 幼孤,而资质聪敏,年十三即入邑庠。”
[ yóu xiáng ]1.就读于府或州县的学宫。庠,原是 周 代的乡学,后泛称学校。《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总丱之时,三人一同游庠。”清 黄蛟起《西神丛语·许世卿》:“馆於 嘉禾 项 氏,其子已游庠,督责之甚严。”清 毛祥麟《对山馀墨·群芳榜》:“有 沉濬 者,幼孤,母甚姑息。既游庠,益听其以厚貲出入,乃愈放荡。”2.明 清 时,儒生经考试取入府、州、县学为生员,谓之“游庠”。《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他年十二岁上就游庠的,养成一肚皮的学问。”《石头点·莽书生强图鸳侣》:“偏生到 莫谁何,才出来应童子试,便得游庠入泮,年纪方得一十二岁。”清 陈其元《庸闲斋笔记·曾侯甘心受欺》:“此人既游庠食餼,当令人勉之务正。”
[ xiáng hóng ]庠黉,汉语词语,意思是古代地方所设学校
[ xiáng jūn ]古代学校。均,成均。宋 周煇《清波杂志》卷十二:“迨今五十餘年,庠均之士,未闻祖是编纪事实,以广贤关嘉话者,似为闕典。”
[ xiáng mén ]1.古代乡学之门。2.指学校。
[ xiáng shì ]指在学生员。明 清 时为秀才的别称。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嗤鄙·侮人自侮》:“吴 中人士,好为滑稽。向有一年少庠士,吻流也。一日遇所善僧,戏曰:‘秃子之秃字若为写?’僧应声曰:‘即秀才秀字掉转尾去。’士为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