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ēng hàn ]言语行动颠狂的人。风,今写作“疯”。
[ gān gé lào hàn zi ]1.犹言不三不四、不干不净的人。干,同“乾”;隔涝,疥疮。2.乾隔澇漢子:患干疥疮的人。比喻不干不净的人。《水浒传》第二回:“他平生专好惜客养閒人,招纳四方乾隔涝汉子。”
[ chì hàn ]指 汉 朝。五行家认为 汉 以火德王,火色赤,故称。《后汉书·祭祀志上》引《河图会昌符》:“赤 汉 德兴,九世会昌,巡 岱 皆当。”清 梁廷柟《藤花亭镜谱》卷一:“赤 汉 元光 元年,五月丙午日辰……造作尚方明镜。”
[ bǎo hàn bù zhī è hàn jī ]比喻处境好的人,不能理解处于困境中的人的痛苦和难处。
[ cháo hàn tái ]即朝台。唐 刘长卿《送裴二十端公使岭南》诗:“陆贾 千年后,谁看 朝汉臺。”参见“朝臺”。
[ chā hàn ]1.插入河汉。极言其高。2.明代蒙古族部落名。亦称插汉儿、察罕、察哈尔,本元裔小王子之后。
[ èr hàn ]1.指西汉与东汉。2.旧时指男佣工。
[ dà hàn zú zhǔ yì ]汉族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表现。国民党政府推行的民族政策。表现为歧视少数民族,限制和剥夺他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自由平等权利。建国后,民族压迫制度已根本废除,但大汉族主义思想还继续存在。
[ dié luó hàn ]民间体育运动项目之一。由若干人配合组成多层的各种造型。常穿插在团体操表演中,以增加喜庆、欢快的气氛。造 型的底托人数多,随着层次增高,难度加大,人数减少。表演者以不同的身体动作和排列变化增加造型的艺术效果。
[ dōng hàn ]朝代,公元25—220,自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起到献帝(刘协)延康元年止。建都洛阳。也叫后汉。
[ dōng hàn fēn ]书体的名称。指 东汉 八分隶书。
[ dōng hàn tōng sú yǎn yì ]一称《东汉十二帝通俗演义》。讲史小说。明代谢诏作。十卷,一百四十六回。情节起于王莽建立新朝,终于汉桓帝。对光武中兴尤多着墨。多取材于史书与前人同类小说。
[ ā luó hàn ]见〖罗汉〗。[梵arhat]
[ ā luó hàn guǒ ]佛教语。小乘谓断一切嗜欲和烦恼并出三界生死者,称为得到阿罗汉果。《百喻经·三重楼喻》:“我今不用餘下三果,唯求得彼阿罗汉果。”
[ huáng hàn ]《汉书·天文志》:“王良旁有八星,絶汉,曰天潢。”因以“潢汉”谓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