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iē biē jiāo jiāo ]烦躁,气恼。
[ gàn jiāo ]干燥枯焦。《法苑珠林》卷九:“头髮蓬乱,脣口乾焦。”《西游记》第七五回:“人筋缠在树上,乾焦晃亮如银。”
[ jù jiāo ]1.使光或电子束等聚集于一点:~成像。2.比喻视线、注意力等集中于某处:最近,新闻报道~于保护农民工权益问题。
[ kǒu gān shé jiāo ]形容话说得很多或费尽口舌。同“口燥唇干”。
[ làn é jiāo tóu ]形容十分狼狈窘迫的样子。
[ jiāo áo ]1.谓因受熬煎而发焦。形容极为干燥。唐 刘禹锡《楚望赋》:“涉夏如鑠,逮秋愈炽。土山焦熬,止水瀵沸。”2.指受熬煎而变焦发脆之物。参见“焦熬投石”。3.比喻极端困苦。宋 洪迈《夷坚丁志·龙溪巨蟹》:“淳熙 初年七八月之交,不雨五十日,民间焦熬不聊生。”
[ jiāo áo tóu shí ]焦熬:指在火上久烧变脆的东西。拿非常脆的东西去碰石头。比喻事情一定失败。
[ jiāo bǐ ]高炉炼铁的技术经济指标之一。即高炉每冶炼一吨合格生铁所耗用焦炭的吨数。
[ jiāo bǐ ]国画和书法的一种笔法。指用蘸墨很少的毛笔作画或写字。
[ jiāo cǎo ]同“焦躁”。元 白朴《梧桐雨》第四折:“一会家心焦懆,四壁厢秋虫闹。”明 冯惟敏《锁南枝·题怨》曲:“心中焦懆,盼不到参横月落,如何是好!”《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花关索认父传》:“张飞 听得心焦懆,持刀出阵与他争。”
[ jiāo chún gàn shé ]指忧心如焚,唇舌亦为之干枯。
[ jiāo cuì ]1.食物焦黄酥脆。2.声音短暂而响亮(焦脆的枪声)
[ jiāo cuì ]憔悴,萎靡。焦,通“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