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án chái ]1.古代祭天仪式。将玉帛、牺牲等置于积柴上而焚之。2.烧火用的柴。
[ fán dàng ]烧光;焚毁。隋 牛弘《请开献书表》:“所收而西,裁七十餘乘,属 西京 大乱,一时燔荡。”《资治通鉴·晋元帝太兴元年》:“今两都燔荡,宗庙无主,刘聪 窃号於西北,而陛下方高让於东南,此所谓揖让而救火也。”
[ fán liáo ]1.亦作"燔尞"。2.烧柴祭天。3.谓酷热如焚。
[ fán liè ]《诗·大雅·生民》:“诞我祀如何……载燔载烈,以兴嗣岁。”毛 传:“傅火曰燔,贯之加于火曰烈。”孔颖达 疏:“傅火曰燔,谓加火烧之。《商颂》曰:‘如火烈烈’,则烈是火猛之意。不可近烧,故云贯之加於火上曰烈,即今之炙肉也。”后因以“燔烈”指祭祀时燔燎牲体。宋 苏轼《内中御侍已下贺年节词语·皇太后》:“伏以三元资始,磔禳以饯餘寒;万寳更新,燔烈以兴嗣岁。”
[ fán nì ]谓陷于水火之中。喻指受暴政迫害。
[ fán pào ]1.亦作“燔炰”。烧烤。语出《诗·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唐柳宗元《岭南节度使飨军堂记》:“鉶鼎体节,燔炰胾炙。”《旧唐书·黄巢传》:“展鉏鹤以成锋刃,杀耕牛以恣燔炮。”2.泛指焚烧。
[ fán qī zǐ ]春秋 末年,吴国 人 要离 为 吴王 阖闾 行刺 卫国 公子 庆忌,事先请 吴王 断其右手、杀其妻和子并焚尸于市,假装有罪而逃亡,以此取信 庆忌,终于行刺成功。事见 汉 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后因以“燔妻子”为毁家纾难之典。清 吴伟业《遣闷》诗之三:“故人往日燔妻子,我因亲在何敢死!”
[ fán ròu ]1.烤肉使熟。2.祭肉。燔,通“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