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uí gé ]别离;分隔。《周书·晋荡公护传》:“护 与母睽隔多年,一旦聚集,凡所资奉,穷极华盛。”宋 王安石《谢徐秘校启》:“比因幸会,得奉光仪,甫荷眷存之深,遂伤睽隔之远。”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诗话下·志隐斋诗》:“何以监国航海,於从亡之 孙忠襄、钱忠介、马忠宣 皆曾赐謚,而公独无之?岂中土睽隔,岛上无为疏请者。”
[ kuí gū ]1.乖离而孤独。《易·睽》:“九四,睽孤,遇元夫。”《左传·僖公十五年》:“归妹睽孤,寇张之弧。”清 方文《石桥怀与治》诗:“南村路何许,睽孤情尚尔。”2.乖戾。《汉书·诸侯王表序》:“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颜师古 注:“睽孤,乖剌之意。”
[ kuí jiān ]亦作“睽閒”。离别;阻隔。
[ kuí suī ]眼眶凹陷的样子。亦指眼眶凹陷的异族人。
[ kuí suǒ ]离散。唐 骆宾王《与亲情书》:“风壤一殊,山河万里,或平生未展,或睽索累年。”宋 苏舜钦《送闵永言赴彭门》诗:“一旦又睽索,千里成阔疎。”
[ kuí wéi ]1.差错;背违。唐 颜师古《上<汉书注>序》:“顾召幽仄,俾竭芻蕘。匡正睽违,激扬鬱滞。”唐 元稹《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诗:“是夕远思君,思君瘦如削。但感事睽违,非言官好恶。”2.分隔;离别。南朝 梁 何逊《仰赠从兄兴宁置南》诗:“一朝异言宴,万里就睽违。”唐 李朝威《柳毅传》:“洎 钱塘 季父论亲不从,遂至睽违,天各一方,不能相问。”明 叶盛《水东日记·刘三吾与陈南宾书》:“暮年以来,每一得姻家书,輒兴骨肉睽违之感,友朋相继凋谢之痛。”《文明小史》第一回:“这番因事进京,恰好遇着 柳知府 放了外任,从此南北睽违,不能常见。”柯灵《<阿英散文选>序》:“一九四九年第一次文代大会期间,我在新生的故都和他重逢以后,又是长期的睽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