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ān lí cǎo ]木槿的别称。见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三·木槿》。
[ bì lí ]谓竹篱。《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宣和四年》:“其后 金 兵再至,围城日久,拆屋为薪,凿石为礟,竹为篦篱。”
[ jí lí ]1.用荆棘作成的篱笆。2.犹棘围。指科举时代的试院。
[ jú lí ]蓠边的菊花。语本 晋 陶潜《饮酒》诗之五:“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 李郢《奉陪裴相公重阳日游安乐池亭》诗:“莲沼昔为 王俭 府,菊篱今作 孟嘉 杯。”宋 戴复古《沉庄可号菊花山人》诗:“连岁修茅屋,三秋绕菊篱。”元 萧国宝《次韵寄梵天方丈古岩》:“剖破菊篱花雨散,心归 莲社 色身空。”
[ dōng lí ]1.晋 陶潜《饮酒》诗之五:“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因以指种菊之处;菊圃。唐 杨炯《庭菊赋》:“凭南轩以长啸,坐东篱而盈把。”宋 柳永《玉蝴蝶·重阳》词:“西风吹帽,东篱携酒,共结欢游。”明 冯惟敏《南吕一枝花·送贾封君约庵来游上谷南还》套曲:“恰东篱劝插黄花,又南浦催斟緑酒。”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黄英》:“僕以君风流高士,当能安贫;今作是论,则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矣。”2.园圃名。宋 陆游《东篱记》:“放翁 告归之三年,闢舍东茀地,南北七十五尺,东西或十有八尺而赢,或十有三尺而缩。插竹为篱,如其地之数……名之曰‘东篱’。”宋 陆游《读吕舍人诗追次其韵》:“言归 镜湖 上,日日醉 东篱。”自注:“东篱,予小圃名。”
[ dōng lí yuè fǔ ]散曲集。元代马致远(号东篱)作。一卷。收录小令一百零四首,套数十七套,附录残缺的套数五篇。
[ fán lí ]篱笆,比喻对事物的限制:冲破旧礼教的~。
[ jìn tuì chù lí ]前进后退都有障碍,指进退两难。同“进退触籓”。
[ jǐn lí ]木槿篱笆。南朝 梁 沉约《宿东园》诗:“槿篱疎復密,荆扉新且故。”唐 王维《春过贺遂员外药园》诗:“前年槿篱故,今作药栏成。”赵殿成 笺注引《通志略》:“木槿,人多植庭院间,亦可作篱,故谓之槿篱。”宋 孙光宪《风流子》词:“茅舍槿篱溪曲,鸡犬自南自北。”
[ lí ba ]房屋、场地等的围栏设施。一般用竹子、苇子、秫秸、荆条、树枝等编扎而成。
[ lí bì jiān wù ]1.谓家园所产之物。2.指平凡易得之物。
[ lí láo quǎn bù rù ]篱笆编得结实,狗就钻不进来。比喻自己品行端正,坏人就无法勾引。
[ lí mén ]竹篱的门。常借指隐居的茅舍。《南史·萧眎素传》:“独居屏事,非亲戚不得至其篱门。”《宋史·隐逸传中·杜生》:“所居去县三十里,有屋两间,与其子并居,前有空地丈餘,即为篱门,生不出门者三十年。”清 顾炎武《摄山》诗:“一入篱门人世别,几人能不拜 萧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