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ē bàn ]1.形容路不好走或腿脚有毛病而行走不灵便。2.形容事情遇到困难、挫折,不称心,不顺利。
         
                
            
            [ ěr bàn ]鞋帽上作带子穿系之用的扣绊,以状如耳,故名。
         
                
            
            [ bàn dǎo ]走路或跑步时被物件绊住脚而摔倒。
         
                
            
            [ bàn fān ]脚受阻而翻倒。亦用以比喻误中圈套而受害。
         
                
            
            [ bàn jì ]《淮南子·俶真训》:“身蹈于浊世之中,而责道之不行也,是犹两绊騏驥而求其致千里也。”后因以“绊驥”喻人受拘束不能施展其所长。
         
                
            
            [ bàn jiǎo shí ]比喻阻碍前进的人或事物:骄傲是进步的~。
         
                
            
            [ bàn jiǎo suǒ ]为绊翻行人而敷设的绳索。《水浒传》第三二回:“心里越慌,看不见地下躧了一条绊脚索。树林里铜铃响,走出十四五个伏路小嘍囉来,发声喊,把 宋江 捉翻,一条麻索缚了。”柳杞《好年胜景》二:“这是假跑哩,他们早安好了绊脚索,果不然,追过一个墙角,就中了他们的牢笼计。”
         
                
                
            
            [ bàn mǎ kēng ]施以伪装的坑穴。作战时,构筑在敌人可能经过的地方,使敌人人马陷入。
         
                
            
            [ bàn mǎ suǒ ]设在暗处用来绊倒对方人马的绳索。
         
                
                
            
            [ bàn shǒu bàn jiǎo ]妨碍别人做事;碍手碍脚。
         
                
                
            
            [ bàn zi ]1.摔跤的一种招数,用一只腿别着对方的腿使跌倒:使~。2.系在牲畜腿上使不能快跑的短绳。
         
                
                
                
            
            [ lóng bàn ]羁绊,受牵制。《北史·卢思道传》:“势利货殖,淡然不营,虽笼绊朝市,且三十载,而独往之心,未始去怀抱去。”
         
                
            
            [ shǐ bàn zǐ ]1.摔较时以腿暗钩对方,使之跌倒。2.比喻暗中耍弄手段陷害别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