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òu wō jiǎo ]《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以“斗蜗角”比喻因细小之事而引起争斗。
[ ěr wō ]内耳的一部分,在内耳的最前部,形状像蜗牛壳,内部有淋巴和听神经,是听觉的感受器。
[ huò qū wō qián ]如尺蠖之屈步,如蜗牛之潜居。极言房屋低矮窄小。清 陆硎《低低屋》诗:“不如且入低低屋,團蒲枕瓦方牀竹,蠖屈蝸潛聊自足。”
[ shǔ fù wō cháng ]鼹鼠的肚子,蜗牛的肠子。比喻所求有限或气量狭小。
[ qī wō ]亦作“栖蜗”。《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因以“栖蜗”为典,比喻所处所争者十分渺小。
[ yǐ dòu wō zhēng ]比喻微末的争斗。
[ yíng míng wō lì ]苍蝇头般微名,蜗牛角样的小利。比喻微不足道的名利。
[ yíng tóu wō jiǎo ]苍蝇头,蜗牛角。比喻微小的名利。
[ wō dòu ]传说中的兽名。能食火、排泄火。
[ wō fáng ]1.蜗壳。2.比喻窄小的住所。亦用作谦称。
[ wō huàn ]一种眼疾。《淮南子·俶真训》:“夫梣木色青翳而蠃瘉蜗睆,此皆治目之药也。”高诱 注:“蜗睆,目疾也。”明 归有光《陈处士妻王孺人墓志铭》:“晚年目蜗睆,朦朦然甚不自得。”
[ wō jì ]1.见“蜗跡”。2.亦作“蜗蹟”。即蜗涎。
[ wō jiǎo ]1.蜗牛的触角。比喻微小之地。南朝 梁 沉约《细言应令》诗:“蜗角列州县,毫端建朝市。”唐 黄滔《祭先外舅文》:“羊肠莫守,蜗角旋孤。”清 赵翼《题孙子潇翰林诗册》诗:“妙知蜗角有战场,伏尸百万地犹剩。”胡怀琛《乙卯杂诗》:“蜗角潜居事底干,楼臺一寸且偷安。”参见“蜗角鬭争”。2.见“蜗角虚名”。
[ wō jiǎo dòu zhēng ]《庄子·则阳》:“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 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 蠻氏,時相與争地而戰,伏尸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后以“蝸角鬭争”比喻因细事而引起争斗。宋 辛弃疾《哨遍·秋水观》词:“蝸角鬭争,左 觸 右 蠻,一戰連千里。”亦省作“蝸争”。清 魏源《游山吟》之二:“蝸争羶慕世間人,請來一共雲山夕。”
[ wō jiǎo wén jié ]蜗牛的角,蚊子的眼睫毛。形容极为狭小的境地。北周 庾信《小园赋》:“陸機 則兄弟同居,韓康 則舅甥不别。蝸角蚊睫,又足相容者也。”倪璠 注:“《晏子春秋》:東海有蟲巢於蚊睫,飛乳去來,而蚊不爲驚。”
[ wō jiǎo xū míng ]蜗角:蜗牛的角,比喻细微。微小而没有作用的名声。
[ wō jiǎo zhī zhēng ]比喻为了极小的事物而引起大的争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