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óng nà ǎo ]1.红色的补缀上衣。袄是有衬里的夹衣或棉衣。2.曲牌名。南北曲都有。北曲属黄钟宫,一名《红锦袍》。南曲属南吕宫。
[ lǎo nà ]年老的僧人,也用作老僧人的自称。
[ bǎi nà ]本指僧衣,后指用多材料集成完整物的方式。
[ bǎi nà bēi ]宋代蔡襄 所书《昼锦堂记》碑文。
[ bǎi nà běn ]用各种不同版本配合或汇印成的一部完整的书。如《百衲本二十四史》。衲(nà):缝补。百衲:取僧衣补缀极多的意思。
[ bǎi nà qín ]琴名。以桐木片合漆胶成的琴。
[ bǎi nà yī ]1.袈裟,因用许多长方形小块布片拼缀制成而得名。2.泛指补丁很多的衣服。
[ hán nà ]1.单薄的僧衣。2.代指贫苦僧人。
[ jū luán bǔ nà ]拉扯牵引,缝补缀合。比喻文章用事过多,反成弊害。
[ pò nà shū gēng ]破衣素食。形容生活简朴。
[ shān nà ]1.僧侣的衣服。2.借指山中的僧人。
[ shān shuǐ nà ]宋 代一种用繒彩裁剪制成的百衲式僧服。
[ qiān bǔ bǎi nà ]形容衣服很破,补了又补。
[ nà bèi ]1.补缀过的被子。宋 苏辙《上元雪》诗:“衲被蒙头真老病,纱笼照佛本无心。”宋 薛季宣《二同舍赋鄂城篇》:“归歟衲被盖头卧,何妨沸鼎游如鱼。”2.宋 杨亿 写作时,喜以纸片摘录故事,而后缀缉成文,谓之“衲被”。宋 无名氏《西轩客谈》:“宋 杨大年 为文用故事,使子姪检讨出处,用片纸録之,文成而后缀拾,人谓之衲被。”参阅 宋 俞文豹《吹剑三录》。
[ nà bó ]绣织上花纹的绸缎。《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王匠 大喜,随即到了市上,买了一身衲帛衣服,粉底皂靴,绒袜,瓦楞帽子,青丝绦,真川扇,皮箱骡马,办得齐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