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ěn bù ](机构、组织等)主要的、中心的部分:校~。公司~。
[ gàn bù ]1.国家机关、军队、人民团体中的公职人员(士兵、勤杂人员除外)。2.指担任一定的领导工作或管理工作的人员:工会~。科室~。
[ gàn bù xué xiào ]培养、训练干部的学校。简称干校。
[ biān jí bù ]由编辑们和正副主任组成的处理稿件的业务部门。
[ fān bù ]清 代指内外 蒙古、新疆、青海、西藏 等地。
[ bīng bù ]官署名。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军事。
[ èr bù zhì ]学校把学生分为 两部分,上下午轮流到校上课的制度。是解决学生多、教师和教室不足的一种办法。
[ dì fāng bù duì ]也称“地方军”。在一定的地区性范围内执行军事任务的军队。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编有地方部队,但名称和编制不尽相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地方部队隶属于省军区。平时主要负责本地区的警卫、守备和维持地方治安任务,开展训练民兵和群众工作;战时主要配合野战军作战,并且率领民兵就地坚持斗争,随时准备改编为野战军。
[ bié bù ]1.犹偏师。主力部队之外协同作战的部队。2.氏族的分支。
[ gǔ jià bù ]唐 代乐部(乐队)之一。专管乐舞、百戏的演出。所用乐器有笛、拍板、答鼓、两杖鼓。演出《代面》、《苏中郎》、《钵头》、《踏摇娘》等戏和寻橦、跳丸、吐火等杂技。参阅 唐 段安节《乐府杂录·鼓架部》。
[ dòng è bù ]明 建州女真 诸部之一。因居 栋鄂水(即 鸭绿江 支流 佟佳江 上游 大鸦儿河)而得名。散居在 佟佳江 中游以西的 栋鄂水 流域以及 大二河、大鸦河、小鸦河、半拉江、北古河、南古河 一带。万历 十二年(公元1584年)为 努尔哈赤 所并。
[ gōng bù ]官署名。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工程、交通、水利和屯田等事。
[ gōng bù jú ]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美、日 等帝国主义在 上海、天津 等地租界设立的行政机关,是帝国主义执行殖民政策和奴役 中国 人民的工具。上海工部局成立于1854年。1943年 上海、天津 等地租界由日伪政府接收,工部局之名即不再存在。鲁迅《伪自由书·颂萧》:“我们其实是老练的,我们很知道 香港 总督的德政,上海 工部局的章程。”
[ hù bù ]官署名。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事。
[ jú bù ]指组成事物整体的某部分、某方面或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某阶段。与“全局”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