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ū chén sī ]指柳条,柳丝。柳叶呈鹅黄色,故称。
[ sàn sī ]1.散落细丝。常用以形容细雨。2.花名。
[ sāng cán sī ]又称“家蚕丝”。桑蚕结茧时所吐出的丝缕。大多呈白色,也有黄色或其他颜色。吸湿性好,吸收和散发水分快,保温性和电绝缘性好,强力较高,不耐日光照射。其织物光泽优美,手感柔软。工业上可用作电气绝缘材料等。
[ shuā sī ]一种名石,产 安徽 歙县,用以制砚,称“刷丝砚”。石纹精细缜密如刷丝,称刷丝罗纹。
[ shuā sī yàn ]一种名砚,产于 安徽 歙县。以纹理精细缜密的刷石制成。
[ shì sī ]1.市制长度单位,一市丝等于十万分之一市尺,通称丝。2.市制重量单位,一市丝等于百万分之一市斤,旧制等于一百六十万分之一市斤,通称丝。
[ sī bāo xiàn ]用丝缠绕着做绝缘层的金属导线,多用于绕制电机和电讯装置中的线圈。
[ sī biān ]1.丝制的马鞭。2.古代亦用作缔结婚姻的信物。3.戏曲锣经。以鼓签连续急促地敲击单皮鼓,形成类似燃放鞭炮或撕布之声。多用以衬托念白和身段动作。武戏里最紧凑的对打,或单人连续耍刀花、枪花、棍花时,往往停下锣钹等打击乐器,单用丝鞭衬托。
[ sī bó ]丝与丝织物的总称。《周礼·天官·染人》:“染人掌染丝帛。”孙诒让 正义:“未织者为丝,已织者为帛。”唐 冯贽《云仙杂记·白眼蜂》:“开元 中,春末两市多白眼蜂如山,市人以此卜丝帛之丰歉。”
[ sī bù ]1.丝绸与布。古代布为麻织品。2.丝、麻或丝、棉的混合织物。3.古钱名。
[ sī chóng ]细长丝状线虫,成虫生于哺乳动物的血液或者组织内的寄生物,通常生活在咬人昆虫体内。
[ sī chóng bìng ]有的地区叫象皮病、粗腿病、流火。由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结引起的寄生虫病。由蚊子叮咬传染。主要症状是淋巴管炎、淋巴结炎、乳糜尿、腿脚粗肿、阴囊肿大、皮肤粗糙等。
[ sī chóu ]用蚕丝或人造丝织成的纺织品的总称。
[ sī chóu zhī lù ]古代横贯亚洲的交通道路。中国是世界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被誉为“丝国”。西汉以后中国内地大量丝织品等物经甘肃、新疆,越过葱岭,运往西亚、欧洲、非洲各国。这条交通大道被称为丝绸之路。
[ sī ēn fà yuàn ]丝、发:形容细小。形容极细小的恩怨。
[ sī fà ]1.如丝之发。《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歌三》:“宿昔不梳头,丝髮被两肩。”2.犹丝毫。形容细微。《后汉书·南匈奴传》:“往者虽有和亲之名,终无丝髮之効。”《魏书·律历志上》:“臣年垂七十,日就衰頽,恐一朝先犬马,竟无丝髮之益。”宋 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尝自谓於圣人之道,有丝髮之见焉。”明 唐顺之《送邑令李龙罔擢户部主事序》:“丝髮无耗於国,而百万有益於民者,凡四五条。”3.指细微事物。《晋书·庾羲传》:“臣受恩奕世,思尽丝髮。”宋 范仲淹《奏上时务书》:“以进药石为虚言,以陈丝髮为供职。”清 唐孙华《宋坚斋刑部斋中观南巡图恭纪》诗:“大包岳瀆穿冥涬,细摹丝髮穷毫釐。”
[ sī fēn lǚ jiě ]细致而有条理的分析。宋 赵令畤《侯鲭录》卷五:“嘗謂讀千載之書而探千載之迹,必須盡見當時事理,如身履其間,絲分縷解,始終備盡,乃可以置議論。”亦作“絲分縷析”。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三·王振鹏》:“振鵬 妙於界畫,運筆和墨,絲分縷析,左右高下,俯仰曲折,方員平直,曲盡其體,而神氣飛動,不爲法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