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ǔ shì ]选取士人,旧时指选取读书人出来做官。
[ rú shì ]儒生;孔子信徒;学者,读书人。
[ sān shì ]1.指 春秋 晋 之 狐偃、赵衰、贾佗。《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晋文公 ﹞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宋 马永易《实宾录·三士》:“晋公子 有三士足以上人……三士,谓 狐偃、赵衰、贾佗。”2.指古之 许由、巢父、池主 三隐者。《艺文类聚》卷三六引 三国 魏 曹植《许由巢父池主赞》:“尧 禪 许由,巢父 是耻。秽其圂听,临河洗耳。池主 是让,以水为浊。嗟此三士,清足厉俗。”3.指 春秋 齐 之 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勇而无礼,晏子 认为将危害国家,准备除掉他们,请 景公 赐三人二桃,论功而食。三人相争不下,皆不食桃,自刭死。事见《晏子春秋·谏下二四》。三国 蜀 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元 张可久《庆东原·次马致远先辈韵》曲:“杀三士,因二桃,不如 五柳 庄前卧。”
[ shí shì zhī yì,bì yǒu zhōng shì ]见“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 shì shì ]上士。古代官阶之一。其地位次于下大夫,高于中士。一般由大宗世嫡者担任。
[ lùn shì ]1.议论之士。2.评论人才。
[ mén xià shì ]1.指门客。唐 韩愈《送陆畅归江南》诗:“我实门下士,力薄蚋与蚊。”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五:“邑志载:公被戮,其门下士拾骨葬此。”2.犹门生。宋 苏轼《送曾子固倅越得燕字》诗:“醉翁 门下士,杂遝难为贤。”元 刘祁《归潜志》卷十:“李屏山 晚年多疑畏,见后进中异常者,必摩抚之。雷公 希颜 本其门下士,后见其锋鋩气势,恐其害己,甚惮之。”参见“门生”。3.学生,弟子。宋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彼三杰(指 欧阳修、富弼、韩琦)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掛名其文字中,以自托於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清 刘大櫆《赠大夫闵府君墓志铭》:“遂以授徒为生,教授宗党及 前溪、潯川 閒。其门下士数十百人,经其指画,文辞学术,莫不循循然有儒者之风。”
[ móu shì ]旧指善于出主意、献计谋的人。
[ mǒu shì ]诸侯国的大夫到天子之国的称谓。某是设代,指士之国名。
[ má yī dào shì ]见“麻衣道者”。
[ qī fāng shì ]传递书牍用的涂漆简板的戏称。
[ pìn shì ]犹徵士。指不应朝廷以礼征聘的隐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