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í jià ]不打折扣或不作任何削减的价格。
[ shí jiàn ]1.犹言真知灼见。元 刘壎《隐居通议·诗歌一》:“东坡 晚年在海上不观他人诗,惟以 陶 柳 集自随,岂非世虑尽而实见定歟?”2.实地见闻;实际见闻。鲁迅《二心集·<艺术论>译本序》:“第二篇《原始民族的艺术》先据人类学者,旅行家等实见之谈,从 薄墟曼,韦陀,印地安 以及别的民族引了他们的生活,狩猎,农耕,分配财货这些事为例子,以证原始狩猎民族实为共产主义的结合。”
[ shí jǐng ]拍摄电影、电视时作为背景的真实的景物(区别于“布景”)。
[ shí jìng ]古典诗歌理论术语。真切实在的境界。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或细写风物都可谓之实境。
[ shí kuàng guǎng bō ]广播形式的一种。广播电台、电视台、广播站为加强报道的效果,将某一正在进行中的社会活动的现场实况(声音或景象),结合播音员的讲解,通过广播或电视传送给广大听众或观众。
[ shí lǐ ]1.真实的道理。2.真情,真实的情况。
[ shí lì pài ]拥有一定实在力量的派别或人。
[ shí lǐn ]1.充实粮仓。《后汉书·樊宏传论》:“分地以用天道,实廪以崇礼节。”《南齐书·崔祖思传》:“籍税以厚国,国虚民贫;广田以实廪,国富民赡。”唐 刘禹锡《贺赦表》:“恤刑已责,实廪蠲徭。”2.指正额廪生。明 沉德符《野获编·吏部·监生选正官》:“近年准贡事起,初犹以实廪,十年科举三次者加纳,既而甫补廪,未科举者亦滥觴矣。”
[ shí lù ]1.符合实际的记载。《汉书·司马迁传赞》:“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録。”南朝 宋 沉约《上宋书表》:“事属当时,多非实録。”唐 李德裕《次柳氏旧闻序》:“彼皆目覩,非出传闻。信而有徵,可为实録。”明 叶盛《水东日记·会议迎复仪注》:“惟翰林简讨 邢让 一奏首有‘前次勅书不具迎復上皇之意’一言,真为实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九篇:“其事又见於 孟棨《本事诗》,盖亦实録矣。”2.如实记载;真实地记录。唐 韩愈《答刘秀才论史书》:“愚以为凡史氏褒贬大法,《春秋》已备之矣。后之作者,在据事跡实録,则善恶自见。”3.中国 封建时期编年史的一种,专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最早见于记载的有 南 朝 梁 周兴嗣 等的《梁皇帝实录》,记载 武帝 事。已散佚。见《隋书·经籍志二》。至 唐 初由史臣撰已故皇帝一朝政事为实录,成为定制。后世沿之。明 清 两朝,设有实录馆,所存实录较多。今存最早的有 唐 韩愈 的《顺宗实录》。4.私人记载祖先事迹的文字,有时也称实录。如 唐 李翱 有《皇祖实录》。清 秦笃辉《平书·文艺上》:“实録犹行述行状之名,不必定属之朝廷也。李翱 尝自为其皇祖考州司马法曹参军 楚金 实録。求 韩文公 铭其墓。则实録上下可通用矣。”
[ shí luo ]1.诚实;不虚伪:他有点执拗,对人心地可~。2.(心情)安稳踏实:听他这样一说,我心里才感到~。3.确切:你究竟哪天动身,请告诉我个~的日子。4.结实;牢固:这把椅子做得可真~。
[ shí nián ]1.实际年龄。唐 白居易《照镜》诗:“岂復更藏年,实年君不信。”2.旧时官方册籍,登记年龄加用“实”字,以别于虚报的“官年”。宋 洪迈《容斋四笔·实年官年》:“士大夫叙官阀,有所谓实年、官年两説,前此未尝见於官文书。大扺布衣应举必减岁数……至公卿任子欲其早列仕籍,或正在童孺,故率增抬庚甲,有至数岁者。”《儒林外史》第三回:“范进 道:‘童生册上写的是三十岁,童生实年五十四岁。’”
[ shí nǚ ]即石女。谓先天性无阴道或阴道发育不全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