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ī shēn liǎng yì ]一个人做两件事。
[ yì wù bīng yì zhì ]公民依照法律规定在一定年龄内有服一定期限兵役义务的制度。包括服现役和服预备役。
[ yì yì ]宋 以后的一种徭役形式。《宋史·食货志上六》:“乾道 五年,处州 松阳县,倡为义役,众出田穀,助役户轮充。”《宋史·谢谔传》:“諤 里居时,创义役法,编为一书,至是上之,詔行其法於诸路,民以为便。”清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义》:“近时州县众力共给役曰义役,皆与众同之意。”
[ yáo yì ]古时统治者强制百姓承担的无偿劳动。
[ zá fàn chāi yì ]元 明 时指各种不定的零碎的徭役、差使,如斫柴、修仓、运料、接递等等。《元典章·圣政一·兴学校》:“应係籍儒户,杂泛差役,依例蠲免。”明 李东阳《应诏陈言奏》:“惟杂泛差役及额外科派,请下有司,痛令裁省。”亦作“杂泛差徭”。明 田艺蘅《留青日札·养老》:“天下富民年八十以上赐爵里士,九十以上赐爵社士,咸许冠带,与县官平礼,免杂泛差徭。”明 高明《琵琶记·义仓赈济》:“身充里正实难当,杂泛差徭日夜忙。”
[ zhèng yì ]1.政事役使。2.赋税和劳役。政,通“征”。
[ zhì yuàn bīng yì zhì ]自愿参军入伍的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1954年前一直实行志愿兵役制;1955年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1978年起,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 xiǎo yáo yì ]即小徭。《唐律·户婚中·应复除不给》:“诸应受復除而不给,不应受而给者,徒二年;其小徭役者,笞五十。”长孙无忌 疏议:“其小徭役,谓充夫及杂使。”
[ xiǎo yì ]1.小差事。《宋书·吴喜传》:“自 元嘉 以来,便充刀笔小役。”2.小规模的劳役。《梁书·贺琛传》:“若言小事不足害财,则终年不息矣;以小役不足妨民,则终年不止矣。”
[ zuò yì ]1.建筑工程。2.指工匠人伕。
[ xū yì ]1.同来服役。《逸周书·度训》:“力竟任壮、养老、长幼,有报,民是以胥役也。”2.胥吏与差役。《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司市官不敢怠慢,引著一班胥役,一面晓諭,一面巡绰。”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此胥役託词取钱耳。”章炳麟《訄书·定律》:“其在胥役,则借一人之力,骫更文法,以罗织人罪,其戕贼下民,百倍於士卒。”
[ yě yì ]周 代王城郊外“野”地的兵众徒役。
[ yáo yì ]徭役。古代封建统治阶级强制农民承担的一定数量的无偿劳动。繇,通“徭”。《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薄赋歛,省繇役,贵仁义,贱权利。”《汉书·霍去病传》:“减 陇西、北地、上郡 戍卒之半,以宽天下繇役。”宋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农民坏於繇役,而未尝特见救恤。”参见“徭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