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án lóng ]传说产于南方的一种珍奇小动物。
[ yán lǔ ]熬盐时剩下的液体,是氯化镁、硫酸镁和氯化钠的混合物,黑色,味苦,有毒。可以使豆浆凝结成豆腐。也叫卤水。
[ yán méi ]1.盐和梅子。盐味咸,梅味酸,均为调味所需。亦喻指国家所需的贤才。《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孔 传:“盐咸梅醋,羹须咸醋以和之。”《梁书·处士传·庾詵》:“勒州县时加敦遣,庶能屈志,方冀盐梅。”清 李渔《玉搔头·分任》:“急递盐梅信,飞传鼎鼐家。”郭沫若《创造十年》十三:“外来稿件不加减一下盐梅,它是不肯入口的。”2.调和;和谐。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声律》:“声得盐梅,响滑榆槿。”宋 苏辙《除冯京彰德军节度使制》:“和而不同,性有盐梅之德。”3.盐花梅浆。可用以擦洗银器。唐 白居易《寄两银榼与裴侍郎因题两绝》之二:“惯和麴蘖堪盛否?重用盐梅试洗看。”自注:“银匠洗银,多以盐花梅浆也。”4.白梅的异名。见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一·梅》。
[ yán méi xiāng chéng ]盐味与酸味相调和。比喻济世的贤臣。
[ yán méi zhī jì ]比喻可托付重任。
[ yán méi zhōu jí ]盐和梅调和,舟和楫配合。比喻辅佐的贤臣。
[ yán mǐ ]1.盐与米。2.借指家庭饮食之事。3.古代农民缴给官府代替田赋及借以换取官盐的米。
[ yán mó ]丑女 无盐 和 嫫母 的并称。
[ yán piào ]即盐引。明 清 时有的地方引、票并行。清 代由户部印发的称盐引,由各地盐政所发的称“盐票”。《清史稿·食货志四》:“近来栈盐出湖,皆在 西坝 改捆,大包重百三十斤,盐票不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六回:“此刻有盐票的人,自己不愿做生意,还可以拿这票子租给人家呢。”参见“盐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