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hǐ bèi ]古时用藤纤维纸制成的一种被子。
[ zhǐ běn ]以纸为底的字画。有别于绢本。
[ zhǐ bǐ hóu shé ]比喻社会舆论。鲁迅《热风·题记》:“真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又何待于纸笔喉舌的批评。”鲁迅《华盖集续编·“死地”》:“但 北京 的所谓言论界,总算还有评论,虽然纸笔喉舌,不能使洒满府前的青年的热血逆流入体,仍复苏生转来。”
[ zhǐ biāo ér ]亦作“纸招儿”。纸招牌。一种招揽顾客的纸头标识。
[ zhǐ chī ]即纸鸢。《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三年》:“臺城 与援军信命久絶,有 羊车儿 献策,作纸鴟,繫以长绳,写敕於内,放以从风,冀达众军。”胡三省 注:“纸鴟,即纸鳶也。”参见“纸鳶”。
[ zhǐ dìng ]亦作“纸鋌”。用锡箔糊制成银锭状的冥钱。迷信认为焚化给死者,可供其当钱用。
[ zhǐ fān ]亦称“纸引”。纸制的招魂幡。旧时丧家用纸作旗幡,上书死者名讳及生卒年月日,谓之招魂幡。元 无名氏《小孙屠》戏文第十四出:“挑着个纸幡儿,招展着痛苦伤情。”碧野《没有花的春天》十:“阿兴 把招魂纸引插在潮湿的坟堆上。”
[ zhǐ gé ]用纸糊贴窗、壁的房屋。多为清贫者所居。宋 陆游《纸阁午睡》诗:“纸阁甎炉火一杴,断香欲出碍蒲帘。”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一:“老友 何献葵 之长郎名 承燕 者,其《寿内》云:‘纸阁芦帘偕老,欣欣十载於兹。算百年荏苒,三分去矣!半生辛苦,两箇同之。’”
[ zhǐ guān ]纸糊的帽子。喻名不副实的称号。
[ zhǐ guì luò chéng ]见“紙貴洛陽”。
[ zhǐ guì luò yáng ]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 zhǐ hǔ ]纸扎的老虎。比喻外表强大凶狠而实际空虚无力的人或集团。
[ zhǐ jiǎ ]古代的一种简易的护身甲,以硬布裱骨,再用纸筋搪塞而成。宋 代的士卒、民间武装曾用之。清 代有前胸安铁叶絮纸布甲。《宋史·兵志十一》:“康定 元年四月,詔 江 南、淮州 军造纸甲三万,给 陕西 防城攻手。”清 李渔《闲情偶寄·演习·脱套》:“其下体前后二幅,名曰‘遮羞’者,必以硬布裱骨而为之,此战场所用之物,名为‘纸甲’者是也。”参阅《清文献通考·兵十六》。
[ zhǐ jiāng ]由木材、草类及棉麻等,经过机械或化学的方法处理后所得的纤维状物质。根据制造方法可分为机械浆、化学机械浆、化学浆等。纸浆是造纸的原料。化学浆经过精制后,可用于人造纤维、火药、塑料等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