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īng yán ]汉 唐 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 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宋 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元、明、清 三代沿袭此制,而 明 代尤为重视。除皇帝外,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清 制,经筵讲官,为大臣兼衔,于仲秋仲春之日进讲。宋 沉作喆《寓简》卷二:“神宗皇帝 御经筵,时方讲《周官》。”《元史·吴澄传》:“泰定 元年,初开经筵,首命 澄 与平章政事 张珪、国子祭酒 邓文原 为讲官。”明 焦竑《焦氏笔乘·经筵面奏》:“我朝经筵日讲,非徒辩析经史,为观美也;谓当旁及时务,以匡不逮。”清 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二:“康熙 十年二月,肇举经筵大典於 保和殿,以 孝感 熊文端公 为讲官,知经筵事。”
[ jīng yàn ]1.指感性经验,即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获得的对客观现实的感性认识。是一切认识的起点。2.指对于感性经验所进行的概括和总结。3.指直接接触客观事物的过程。
[ jīng yàn zhǔ yì ]1.认为感性经验是唯一可靠的哲学学说。经验主义有唯物的唯心的两种。2.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把局部的、狭隘的经验夸大为普遍真理,只相信局部的直接经验,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
[ jīng yè ]1.指某一固定的行业。2.儒家经书的学业。
[ jīng yī shī, zhǎng yī zhì ]见“經一事,長一智”。
[ jīng yī shì, zhǎng yī zhì ]亲身经历了某件事情,就能增长关于这方面的知识。
[ jīng yì ]1.经籍的义理。2.科举考试的一种科目,以经书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
[ jīng yì ]1.亦作“经蓺”。儒家经书的统称。古称六经为“六艺”。2.犹经学。
[ jīng yíng ]1.筹划并管理(企业等):~商业。~畜牧业。苦心~。2.泛指计划和组织:这个展览会是煞费~的。
[ jīng yíng cǎn dàn ]苦心从事。亦指对艺术创作的苦心构思。宋 辛弃疾《鹧鸪天·和昌父》词之二:“花餘歌舞歡娱外,詩在經營慘澹中。”梁启超《过渡时代论》五:“全國民族亦遂不得不經營慘澹,跋涉苦辛,相率而就於過渡之道。”亦作“經營慘淡”。清 李渔《闲情偶寄·颐养·富人行乐之法》:“財多則思運,不運則生息不繁。然不運則已,一運則經營慘淡,坐起不甯,其累有不可勝言者。”
[ jīng yòng ]1.耐用这种杯子又好看又经用。
[ jīng yuǎn ]1.经涉远途。2.谓作长远谋划。
[ jīng yuàn ]柏拉图创立的讲授哲学的学校。
[ jīng yuàn zhé xué ]欧洲中世纪在学院中讲授的以解释基督教教义为内容的哲学,实际上是一种神学体系。由于采用烦琐的抽象推理的方法,所以也叫烦琐哲学。
[ jīng yuè ]指太阴历月亮经历一次朔望的标准时间;整月。
[ jīng shé ]1.折迭式的狭长小簿本。旧时多用以记录备忘事宜。《水浒传》第十八回:“只见何清去身边招文袋内摸出一个经摺儿来,指道:‘这伙贼人都在上面。’”2.又特指记帐的小折子。《儒林外史》第二一回:“每日叫我拿这经摺去讨些赊帐。”《儒林外史》第二九回:“季恬逸这三个人在寺门口聚昇楼起了一个经摺,每日赊米买菜和酒喫,一日要喫四五钱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