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à zhāng ]亦作“蹋张”。用脚踩踏弩的机括而发箭。
[ tà zhū chē ]亦作“蹋猪车”。见“踏虎车”。
[ tà zhú mǎ ]一种儿童游戏。把竹竿当马骑着玩。
[ tà zhú ]1.寻访;觅求。明 高明《琵琶记·伯喈思家》:“[生]你与我出街坊上寻个便当人,待我寄一封书家去则个。[末]男女专当小心踏逐。”《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湖北、京西 置制使 吴拱,言西北来归之人甚众,望权令踏逐寺观安泊,分给官田,贷之牛种,权免租税,从之。”2.宋 元 时选拔官员的一种名目。由大臣访问人材,荐请朝廷辟召。宋 苏轼《与鲜于子骏》之三:“故人 刘格,字 道纯 ……公若可以踏逐辟召,幸先之。”《宋史·选举志六》:“且选才荐能而谓之踏逐,非雅名也。况委人以权而不容举其所知,岂为通术?”《元史·选举志四》:“太史院令史,部议:如省部发去人员,从七品内迁除,自行踏逐者,降等叙用。”
[ téng tà ]1.亦作“腾蹋”。提起脚踏或踢。唐 顾况《险竿歌》:“翻身挂影恣腾蹋,反綰头髻盘旋风。”《资治通鉴·唐则天后神功元年》:“丁卯,昭德、俊臣 同弃市……仇家争噉 俊臣 之肉,斯须而尽,抉眼剥面,披腹出心,腾蹋成泥。”特指舞蹈的踢腿踏脚。唐 司空图《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诗之五:“熨帖新巾来与裹,犹看腾踏少年场。”明 陈继儒《珍珠船》卷四:“舞有骨尘舞、胡旋舞,俱於小圆毬子上纵横腾踏,两足不离毬上。”2.指高抬腿行进;奔腾。唐 王建《水夫谣》:“夜寒衣溼披短蓑,臆穿足裂忍痛何,到明辛苦无处説,齐声腾踏牵船出。”唐 韩愈《送区弘南归》诗:“王都观闕双巍巍,腾蹋众骏事鞍鞿,佩服上色紫与緋,独子之节可嗟唏。”宋 苏辙《王詵都尉宝绘堂词》诗:“腾踏騕褭联驌驦,喷振风雨驰平冈。”3.飞腾。宋 苏舜钦《顶破二山诗》:“此邑有顶山,下潜子母虯。其子去为雨,以救乡人忧……岁来省其母,风雹六月秋,烟云腾蹋去,不復经月留。”4.喻宦途得意。宋 叶适《赠岩电隐士》诗:“从来钟鼎无山林,老去岂復少年心,若言部位许亏闕,已早腾踏非埋沉。”
[ xíng tà ]行走,走动。《宣和遗事》前集:“贱妾 平康 泼妓,岂是天子行踏去处?”元 张养浩《雁儿落兼得胜令》曲:“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明 汤显祖《邯郸记·入梦》:“俺这朱门下,穷酸恁的无高下,敢来行踏!”《古今小说·新桥市韩五卖春情》:“金奴 在家清閒不惯,八老 又去招引旧时主顾,一般来走动。那几家隣舍初然只晓得 吴山 行踏,次后见往来不絶,方晓得是个大做的。”
[ tóu tà ]1.古代官员出行时,走在前面的仪仗。2.形容威风。
[ tī ta ]1.踏。2.乱用财务;糟蹋。[ tī tā ]〈拟〉脚步声。[ tī tà ]〈动〉用于“踢踏舞”。主要流行于西方的一种舞蹈,以鞋底击地及各种节奏的脚的动作为其特点,舞时发出清晰的踢踏声。
[ yáng tà cài yuán ]三国 魏 邯郸淳《笑林》:“有人常食蔬茹,忽食羊肉,夢五藏神曰:‘羊踏破菜園!’”后以喻惯吃蔬菜的人偶食荤腥美食。清 韩廷锡《山中答孟韩妹书》:“二哥在山中,已是長素,忽寄若干肉至,得無羊踏菜園乎?然不欲虚妹一片至情,爲妹一飽食,然後復素。”
[ yáo tà ]1.瑶阶,用美石砌成的台阶。2.华美的鞋子。借指舞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