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ān nián sàng ]古代丧服中最重的一种。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等要服丧三年。为封建社会的基本丧制。《论语·阳货》:“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左传·昭公十五年》:“王一岁而有三年之丧二焉。”杜预 注:“天子絶期,唯服三年,故后虽期,通谓之三年丧。”清 昭槤《啸亭杂录·阿司寇》:“后既崩,御史 李玉明 復上疏请行三年丧礼,亦戍於 伊犁。”参阅《仪礼·丧礼》、清 顾炎武《日知录·三年之丧》、清 赵翼《陔馀丛考·三年丧不计闰》。
[ shī sàng ]1.尸体失落。2.尸体;遗体。3.主持丧事。
[ shī hún sàng dǎn ]形容极度恐慌。
[ shī hún sàng pò ]1.形容心烦意乱,精神恍惚。2.形容极度惊恐不安。
[ shén sàng dǎn luò ]形容心神极为惊恐不安。
[ shuì sàng ]谓过期而服丧。《礼记·丧服小记》:“生不及祖父母、诸父母昆弟,而父税丧,己则否。”郑玄 注:“今其死於丧服年月已过乃闻之,父为之服。”
[ shū sàng ]关系疏远者或远宗、远亲的丧事。
[ sī má sàng ]古代丧服名。五服中之最轻者。宋 乐史《广卓异记·崔琳》:“自 开元 迄於 天宝 十五年,无中外緦麻丧。”亦省作“緦丧”。《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天禧三年》:“乙亥,诸路贡举人 郭楨 等四千三百人见於 崇政殿,时 楨 冒緦丧贡举,为同辈所讼。”参见“緦麻”。
[ tōng sàng ]上下通行的丧礼。《论语·阳货》:“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唐 韩愈《顺宗实录五》:“存者不至於伤生,逝者不至於甚痛,谓之达理,以贯通丧。”宋 曾巩《本朝政要策·名教》:“唐 氏 五代 之乱,教化之事久缺,雍 熙 初,始勑羣臣用通丧之制。”
[ wáng hún sàng dǎn ]形容惊慌恐惧到了极点。
[ xiǎo sàng ]指夫人以下,九嫔、世妇、女御、诸内人之丧。
[ yīn sàng ]外亲之丧。《左传·昭公九年》:“王有姻丧。”杜预 注:“外亲之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