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én mìng guān sī ]指有关杀人或因故使人致死的事件的诉讼。
[ rǒng guān ]宂官rǒng guān ㄖㄨㄙˇ ㄍㄨㄢ,指有班位而无固定职事的散官。
[ rùn wén guān ]为翻译的佛经修饰文字的官员。
[ sān xiàn guān ]官名。掌祭祀献爵之礼。《新唐书·刘禹锡传》:“后 许敬宗 等奏天下州县置三献官,其他如立社。”《续资治通鉴·元泰定帝致和元年》:“监察御史 邹惟亨 言:‘时饗太庙,三献官旧皆勋戚大臣,而近以户部大臣为亚献,人既疏远,礼难严肃。’”参见“三献”。
[ shàng fēng guān sī ]能胜诉的诉讼。
[ shàng guān tǐ ]初 唐 诗人 上官仪,诗多应制而作,内容空虚,讲求骈俪对仗,风靡一时,称为“上官体”。
[ shì guān ]1.士兵军衔中最高的一级。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士官军衔授予志愿兵,分高级士官、中级士官和初级士官三级。2.被授予士官军衔的军人。
[ shí guān ]有实际职务的官职。相对于“虚衔”而言。
[ shǒu guān ]向官府告发。《西游记》第九七回:“你却假捻失状,着儿子们首官。”《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八:“ 赵大 道:‘小人那日蚤起,果然见树上挂着一颗人头。心中惊惧,思要首官。’”
[ shì guān ]1.侍中、常侍之官。《南齐书·陆澄传》:“魏 晋 以来,不欲令臣下服衮冕,故位公者加侍官。”《资治通鉴·晋安帝元兴三年》:“玄 移还上宫,召侍官皆入止省中。”胡三省 注:“侍官,自侍中至黄散之属。”2.在宫廷中轮番宿卫的军士。《周书·武帝纪上》:“﹝ 建德 三年﹞十二月……改诸军军士并为侍官。”《新唐书·兵志》:“故时府人目番上宿卫者曰侍官,言侍卫天子;至是,卫佐悉以假人为童奴,京师人耻之,至相駡辱必曰侍官。”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五章第三节:“其后又把府兵的军士改称侍官,表示府兵从属于皇帝,作皇帝的侍从。”
[ sī dí guān ]指 唐 代出使外国的朝臣所保荐的州县官员。
[ lì guān ]1.到职;居官。2.涖官:任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