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ú rèn tú ]古代指无技能或无法取保的劳役刑徒。
[ xué tú gōng ]跟随师傅(多为老工人)学习技术的青年工人。也叫徒工。
[ yì tú ]1.合时顺俗的人。《庄子·秋水》:“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徒。” 王先谦 集解:“时俗可行,而顺举之者,则世以为义徒。可见贵贱有时。”2.犹义兵。《后汉书·傅燮传》:“徐至乡里,率厉义徒,见有道而辅之,以济天下。”《宋书·刘康祖传》:“ 太祖 欲大举北伐, 康祖 以岁月已晚,请待明年,上以 河北 义徒并起,若顿兵一周,沮向义之志,不许。”3.指义附。《晋书·祖逖传》:“宾客、义徒,皆暴桀勇士。”参见“ 义附 ”。
[ yǎng tú ]1.教养弟子。2.聚养徒众。
[ yǔ tú ]1.指鸟类。2.犹羽流。泛指道士。
[ wán tú ]1.指强横不法之人。 宋 周密 《武林旧事·游手》:“浩穰之区,人物盛伙。游手奸黠,实繁有徒……以至顽徒如 拦街虎 、 九条龙 之徒,尤为市井之害。”2.愚妄的徒弟。《西游记》第八八回:“顽徒虽是貌丑,却都心良。” 明 李日华 《南西厢记·目成清醮》:“贫僧的顽徒有个母舅,是个饱学秀才。”
[ wáng mìng zhī tú ]指逃亡的人。也指冒险犯法,不顾性命的人。
[ xíng tú ]1.受刑之人;囚徒。《墨子·公孟》:“子亦闻乎,匿刑徒之有刑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 使者如 梁,孙臏 以刑徒阴见。”唐 李白《古风》诗之三:“刑徒七十万,起土 驪山 隈。”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一章第一节:“秦始皇 怒,使刑徒三千人斫树成光山,向 湘神 表示皇帝的威力。”2.指徒刑。《隋书·刑法志》:“流役六年,改为五载,刑徒五岁,变从三祀。”
[ xíng tú zhuān ]东汉 时代埋葬刑徒时所刻的文字砖,和刑徒一同埋入坑内。上刻刑徒部属、来自何地、刑名、姓名和死亡日期等内容。
[ wú tú ]1.没有朋友;没有同伴。2.指无赖之辈。3.指无赖之行。
[ zuò tú ]1.被判徒刑而罚作劳役的人。《汉书·成帝纪》:“壬午,行幸初陵,赦作徒。”颜师古 注:“徒人之在陵作役者。”《资治通鉴·宋孝武帝大明三年》:“赦作徒、繫囚。”2.泛指服劳役的人。清 俞正燮《癸巳类稿·轿释名》:“禹 行九州山川险阻八年之久,必不当与作徒同步行。”
[ xìn tú ]信仰某一宗教的人。也泛指信仰某一学派、主义或主张的人:佛教~。达尔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