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ōng cì ]更迭相代。次,通“佽”。更代。《左传·昭公十六年》:“昔我先君 桓公,与商人皆出自 周,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藋,而共处之。”参阅 汉 扬雄《方言》第三。
[ yú cì zhī rǔ ]用以指无故受辱之典。
[ xiāng cì ]1.亦作“相佽”。依为次第;相继。2.将近。
[ tán cì ]言谈之际。宋 梅尧臣《留守相公新创双桂楼》诗:“晚云谈次改,高鸟坐中还。”明 沉德符《野获编·内阁三·江陵震主》:“客用 久居 金陵,与縉绅大夫游。先人同年 朱虞葑,为 南京 大理寺丞,谈次每称其贤。”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梦狼》:“丁 素走无常。谈次,翁輒问以冥事,丁 对语涉幻。”
[ tī cì ]1.依照一定次序分成的级或批:这个厂的产品结构~合理。2.依照一定次序分级或分批地:按年轻化的标准~配备干部。这个服装厂~推出了衬衫、西服、套裙等产品。
[ jiào cì ]书稿、文章在出版前校对的次数。
[ xiàn cì ]限期。元 李直夫《虎头牌》第三折:“他悮了限次,失了军期。”《水浒传》第八一回:“若得恩相早晚於天子前题奏此事,则 梁山泊 十万人之众,皆感大恩!哥哥责着限次,男女便回。”《醒世恒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汝去三年,度得人也回来,度不得人也回来,休违限次。”
[ xū cì ]旧时指官吏授职后,按照资历依次补缺。宋 楼钥《送袁恭安赴江州节推》诗:“九江 需次今几年,去去渌水依红莲。”清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守默斋杂著》:“应祺 以监生得官,后需次 江西,尝署 吉南 赣宁 道。”参阅 清 袁枚《随园随笔·官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