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iǎo zhì ]1.小的政事。2.略有政绩。3.进行小规模的治理。
[ zuò zhì ]1.谓使天下太平。《史记·秦始皇本纪》:“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著网纪。”2.制作。亦指制造的成品。宋 曾巩《本朝政要策·兵器》:“宋 兴,太祖 将平定四方,命 魏丕 主作,责以称职。每造兵器,十日一进,谓之旬课,上亲閲之,作治之巧尽矣。”宋 曾巩《本朝政要策·兵器》:“景德 中,以岁造之器可支三二十年,而创作未已,天子念劳费之宜省也……令给用有餘诸作治以权宜罢焉。”
[ xīn zhì ]谓不用法度,而凭主观意愿治理政事。
[ yún zhì ]锄草治田。明 沉榜《宛署杂记·宣谕》:“﹝ 万历 四年﹞五月,説与百姓每:如今田禾盛长,都要上紧耘治,不许怠惰。”
[ zá zhì ]1.会审。《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公卿请遣宗正、大行与 沛郡 杂治王。”《汉书·楚元王刘交传》:“昭帝 初,﹝ 刘德 ﹞为宗正丞,杂治 刘泽 詔狱。”颜师古 注:“杂谓以他官共治之也。”《新唐书·杨师道传》:“太子 承乾 得罪,詔与 长孙无忌 等杂治其狱。”《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命都事 刘正 等往按,狱弗具,復遣参政 张澍 等杂治之,竟置三人於死。”2.综合治理。《明史·俞大猷传》:“宜建城设市,用 汉 法杂治之。”
[ zàn zhì ]1.谓负责文书的草拟工作。《周礼·天官·宰夫》:“六曰史,掌官书以赞治。”郑玄 注:“赞治,若今起文书草也。”贾公彦 疏:“起文书草,乃后判决,是为赞治之法,故称赞治也。”2.协助治理。宋 洪适《代人起居太母回銮表》:“彤史扬休,久嬪京而赞治;赤光协吉,遂毓圣以开祥。”明 汤显祖《南柯记·御饯》:“况有 周 田 二卿赞治,卿其勉之,以副国念。”3.官名。州府长官的行政助理。《北齐书·陈元康传》:“大业 初,卒於 彭城郡 赞治。”《隋书·裴蕴传》:“由是渐见亲委,拜京兆赞治,发擿纤毫,吏民慑惮。”《通典·职官十五》:“开皇 三年,改治中为司马。煬帝 又改司马及长史,併置赞治一人,寻又改赞治为郡丞。”
[ zhěng zhì ]1.整顿;治理:~旧货市场。~环境污染。~河道。2.为了管束、惩罚、打击等,使吃苦头:~坏人。这匹马真调皮,你替我好好~~它。3.进行某项工作;搞;做:~饭(做饭)。~庄稼(做田间管理工作)。
[ zhì ē ]指 晏子 治理 东阿 的故事。《晏子春秋·杂上四》:“景公 使 晏子 为 东阿 宰,三年,毁闻于国。景公 不説,召而免之。晏子 谢曰:‘婴 知 婴 之过矣,请復治 阿,三年而誉必闻于国。’景公 不忍,復使治 阿,三年而誉闻于国…… 景公 知 晏子 贤,迺任以国政,三年而 齐 大兴。”后因以“治阿”指吏治有方,政绩显著。《宋书·王华传》:“若才实拔羣,进宜尚德,治 阿 之宰,不必计年,免徒之守,岂限资秩。”
[ zhì ān guǎn lǐ ]国家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治安而进行的行政管理工作。包括户口管理、交通管理、特种行业管理、危险物品管理、消防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