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iú máo xì yǔ ]指细而密的小雨。
[ niú méng ]虻的一种,身体长椭圆形,有灰、黑、黄褐等色,胸部和腹部有花纹。雄的吸食植物的汁液和花蜜,雌的吸食牛、马等家畜或人的血液。
[ niú mǐ ]1.牛如米。2.用谷物支付的牛租。
[ niú mián dì ]指卜葬的吉地。典出《晋书·周访传》:“初,陶侃 微时,丁艰,将葬,家中忽失牛而不知所在。遇一老父,谓曰:‘前岗见一牛眠山污中,其地若葬,位极人臣矣。’又指一山云:‘此亦其次,当世出二千石。’言讫不见。侃 寻牛得之,因葬其处,以所指别山与 访。访 父死,葬焉,果为刺史,著称 寧益,自 访 以下,三世为 益州 四十一年,如其所言云。”元 丁鹤年《送奉祠王良佐奔讣还郾城》诗:“佳城已卜牛眠地,屏立 泰山 带围 泗。”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堪舆》:“宋公 卒,两公子各立门户,为父卜兆……经月餘,各得牛眠地,此言封侯,彼云拜相。”
[ niú míng ]谓牛鸣声可及之地。喻距离较近。
[ niú nǎi ]母牛的乳腺分泌出的白色或略带黄色的流汁,用来哺育它们的幼畜,其中含有成为悬浮状的各种不同比例的脂肪、蛋白质、糖和无机盐。
[ niú nǎi shì ]亦作“牛奶杮”。即君迁子。现在柿属的一种原始栽培种。
[ niú nǎn ]〈方〉牛肚子上和近肋骨处的肌肉。也指用这种肉做成的菜肴。腩(nǎn)。
[ niú niú ]1.蜗牛。2.方言。男子生殖器。
[ niú nǔ ]用牛的筋、角制成的一种强力弩弓。
[ niú nǚ ]1.牵牛、织女两星或“牛郎织女”的省称。晋 潘岳《西征赋》:“仪景星於天汉,列牛女以双峙。”唐 元稹《新秋》诗:“殷勤寄牛女,河汉正相望。”宋 黄庭坚《鹊桥仙》词:“年年牛女恨风波,拚此事、人间天上。”明 唐寅《江南四季歌》:“梧桐忽报秋风起,鹊桥牛女渡银河。”周实《金缕曲·七夕伤逝》词:“尝尽人天离别恨,我亦银河牛女。”参见“牵牛织女”、“牛郎织女”。2.谓牛女分野。指 广东、福建 及 浙江 部分地区。明 张煌言《和定西侯张侯服留题金山原韵》之六:“霸就 鴟夷 原去 越,兵联牛女正当 闽。”参阅 清 查继佐《罪惟录·地理志》。
[ niú pí jiāo ]用牛皮熬制成的胶块。加热后可粘合物体。古代亦用以入药。
[ niú pí zhǐ ]质地坚韧、拉力强的纸,黄褐色,用硫酸盐木浆制成,多用于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