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í xiàng ]指只从表面看到的;不深入:~之谈。
[ pí xiāng ]用皮革制成的箱箧。宋 欧阳修《谢胥学士启》:“所期用覆酱瓿,譬十年之练都,投置皮箱,资一笑於相乐。”《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颜俊 早起,便到书房中,唤家童取出一皮箱衣服。”
[ pí xiào ròu bù xiào ]形容虚伪地笑、阴险地笑或不自然地笑。
[ pí xuē yè ér ]即皮夹子。旧时因将皮夹子藏在靴筒中,故称。
[ pí yóu ]即桕脂、桕油。从乌桕籽壳外层取得的白色蜡状物质,可制蜡烛、肥皂等。
[ pí zhāng ]做制革原料用的兽皮(总称)。
[ pí zhǐ ]用桑树皮、楮树皮或笋壳等制成的一种坚韧的纸,供制造雨伞等用。
[ sāng pí zhǐ ]用桑树皮为原料制造的纸。
[ shuān pí lì ]落叶乔木,叶子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叶子背面有灰白色绒毛,种子圆形。树皮的木栓层特别发达,叫做栓皮,用途很广。
[ shuǐ guò dì pí shī ]1.喻多少也沾一点利益。《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如今没别的,‘水过地皮湿’,姑娘就是照师傅的话,实打实的这么一点头,算你瞧得起这个师傅了。”2.喻仅及表面,未能深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5期:“中年教师的工作负担重,不可能长时间地坐下来读书,若不围绕着科研进修,容易形成泛览,‘水过地皮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