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ī rǎng ]1.古代传说的一种能自生长,永不减耗的土壤。《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鯀 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郭璞 注:“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唐 柳宗元《天对》:“盗堙息壤,招帝震怒。”鲁迅《故事新编·理水》:“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一说指沃土。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息壤辩》:“《山海经》所云‘鯀 窃帝之息壤’,盖指桑土稻田,可以生息,故曰息壤。”2.泛指泥土。唐 刘禹锡《答东阳于令涵碧图》诗序:“斧凡材,畚息壤,而清溪翠巖森立坌来。”3.栖止之地。清 龚自珍《桐君仙人招隐歌》:“两家息壤殊不远,江 东 浙 东一棹堪洄沿。”林之夏《干宝到杭翌日适余生日同泛西湖》诗:“戎马频年期息壤,风尘随地有迷津。”章士钊《<苏报>案始末记叙》:“湖南 衡山 人 陈范 梦坡,以 江西 退职州官求息壤于 上海,因买收此报,继续营业。”
[ xī ròu ]从黏膜突出来的小肿物。直径在2厘米以下。可能与经常遭受某种刺激有关。多发生于鼻腔、鼻窦、耳、胃、肠等,通常是良性的。
[ xī shèn ]1.古代我国东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即 肃慎。《竹书纪年》卷上:“二十五年,息慎 氏来朝,贡弓矢。”《史记·五帝本纪》:“北 山戎、发、息慎、东 长、岛夷。”裴駰 集解引 郑玄 曰:“息慎,或谓之 肃慎,东北夷。”2.传说中的南方大陆名。八陵之一。《尔雅·释地》:“南陵 息慎。”
[ xī shī ]谓遏止来犯之敌。《左传·昭公五年》:“敝邑虽羸,若早脩完,其可以息师。”杜预 注:“息 楚 之师。”
[ xī sòng ]停止诉讼:只要他能答应提出的条件,我可以~。
[ xī xī ]1.呼吸;气息出入。《山海经·海外北经》:“钟山 之神,名曰 烛阴 ……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宋 苏轼《谪居三适·午窗坐睡》诗:“身心两不见,息息安且久。”清 黄景仁《大雨宿青山僧寺》诗:“劳魂与清气,息息共吁呐。”2.犹言时时刻刻。清 叶燮《原诗·内篇下》:“夫自《三百篇》而下,三千餘年之作者,其间节节相生……衰旺相循而生物而成物,息息不停,无可或间也。”鲁迅《野草·死火》:“当我幼小的时候,本就爱看快舰激起的浪花,洪炉喷出的烈焰。不但爱看,还想看清,可惜他们都息息变幻,永无定形。”3.歇一歇。潘漠华《游子》诗:“浮浪无定的游子,在门前草地上息息力,徐徐起身抹着眼泪走过去。”4.象声词。冰心《寄小读者》二六:“炉里的木柴,爆裂得息息的响着,火花飞上裙缘。”
[ xī xī xiāng tōng ]息息相关。
[ xī xiǎng ]呼吸的声音。喻细微的声响。
[ xī xiǎng ]谓年终农事既毕,举行蜡祭,饮宴老人,祭享神明。《文选·颜延之<应诏观北湖田收>诗》:“息饗报嘉岁,通急戒无年。”李善 注:“《礼记》曰: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饗之,黄衣黄冠,息田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