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èn jǐng ]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当空气各层的密度有较大的差异时,远处的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空气层就发生折射或全反射,这时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物体的影像。这种现象多在夏天出现在沿海一带或沙漠地方。古人误认为是蜃吐气而成,所以叫蜃景。通称海市蜃楼。
[ shuò jǐng qì jīn ]谓消除阴影,熔化金属。
[ sù jǐng ]1.日月的光辉。景,本指日光。2.秋季的景色。3.晋朝的代称。古代五行之说,以金配秋,其色尚白,而晋以金德为帝,故称。
[ tú jǐng ]1.画面上的景物:他只用几笔,便勾勒出一幅海上日出的~。2.描述的或想象中的景象:这些民间传说反映出人们理想中的社会生活~。
[ tūn fú xī jǐng ]指道者吞符箓,服日霞。
[ wǎn jǐng ]1.傍晚时的景色。南朝梁简文帝有《晩景出行》诗。2.夜晚的情景。3.晩年的景遇。
[ xiǎng hé jǐng cóng ]比喻两者紧密相连。同“响答影随”。
[ xiǎng jǐng ]回声和日影。比喻反应迅速。
[ xī yáng jǐng ]1.民间文娱活动的一种装置,若干幅画片左右推动,周而复始,观众从透镜中看放大的画面。画片多是西洋画,所以叫西洋景。2.比喻故弄玄虚借以骗人的事物或手法:拆穿~。‖也说西洋镜。
[ xiá jǐng ]1.远处的景色。2.崇高的德行。
[ xiū jǐng ]1.同“脩景”。2.指长长的日影。
[ xū jǐng ]1.想象中的景物。2.幻影,影子。
[ xùn jǐng ]1.疾行的太阳。2.指光阴。时光易逝,故称。
[ yī jǐng ér ]1.一样;同类。2.一会儿。
[ yì jǐng ]1.消逝的光阴;逾迈的日影。2.指快马。
[ yú jǐng ]“桑榆晚景”之省。比喻晚年。唐 孟郊《乙酉岁舍弟扶侍归兴义庄居后独止舍待替人》诗:“兰交早已谢,榆景徒相迫。”元 柯丹邱《荆钗记·议亲》:“老身柏舟誓守,自甘半世居孀。榆景身安,惟爱一经教子。”明 朱鼎《玉镜台记·闺思》:“保祐我姑嫜鹤算童颜,松柏南山,榆景身康健。”
[ yuǎn jǐng ]1.指电影画面的一种取景范围,即作远距离拍摄所摄取的画面。它能表现广大的空间,多层次的景物,用以介绍事件发生的场所及人物活动的环境气氛。2.未来的景况:工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