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óng jiǎ ]1.指龙马所衔之甲,上面有图谶。2.甲胄。3.宋张元《雪》诗:“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后因以“龙甲”喻指雪。4.指红色的蜻蜓。
[ mò jiǎ ]1.前锋部队。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擒庞涓》:“吾末甲劲,本甲不断。”2.科举制度,殿试录取的等级称甲。最低一等叫末甲。《宋史·宗泽传》:“﹝ 泽 ﹞登 元祐 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其直,寘末甲。”
[ nà jiǎ ]1.谓天干分纳于八卦。即乾纳甲壬,坤纳乙癸,震纳庚,巽纳辛,坎纳戊,离纳己,艮纳丙,兑纳丁。相传出于《京氏易传》,后代卜筮家以干支与卦爻,五行、五方相配,本此。2.袄子。
[ mián jiǎ ]古代用棉织品制作的战衣,用以护身。
[ qí jiǎ ]1.旌旗与甲冑。2.漕船兵丁之长。
[ qīng jiǎ ]清门甲族的省称。指高贵的世家大族。唐 郑仁表《左拾遗鲁国孔府君墓志铭》:“公娶京兆 韦氏,山 东清甲家也。”清 俞樾《茶香室丛钞·清甲》:“国朝 乔松年《萝藦亭札记》云:《孔紓墓誌》:‘娶京兆 韦氏,山 东清甲家也。’王兰泉 不得其解。清甲,谓清门甲族耳。”
[ qiú jiǎ ]虬龙的鳞甲。亦用以形容鳞状物。
[ rù jiǎ ]谓科举考试进入甲第。唐 黄滔《二月二日宴中贻同年封先辈渭》诗:“垂名入甲成龙去,列姓如 丁 作鹤来。”
[ sān jiǎ ]1.术数家用语。三甲为寿相之征。《三国志·魏志·管辂传》:“背无三甲,腹无三壬,此皆不寿之验。”宋 王安石《追伤河中使君修撰陆公》诗之三:“主张寿禄无三甲,收拾文章有六丁。”参见“三壬”。2.自 宋 太平兴国 八年始,进士殿试后分一甲、二甲、三甲三等,合称三甲。见《宋史·选举志一》。也指殿试的第三等。《续通典·选举三》:“明 代取士规制与 元 略同……廷试亦曰殿试,分一、二、三甲为次。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俱赐进士及第;二甲、三甲若干人,赐进士、同进士出身。”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故一·初选方面》:“顺治 己丑会试后,以两 广 初定需人,遂用新进士候銓者,二甲授参议,三甲授知府。”3.甲午、甲辰、甲寅的合称。甲午(公元1894年)中 日 之战,清廷 与 日本 签订辱国的《马关条约》;甲辰(公元1904年)日 俄 之战,日本 夺取 沙俄 在东三省南部的控制权;甲寅(公元1914年)日 德 之战,日本 夺取 德国 在 山东 的控制权。李大钊《国民之薪胆》:“此三甲纪念,实吾民没齿不忘者也。”
[ shuāng jiǎ ]1.闪耀着寒光的铠甲。2.借指军队。
[ sì jiǎ ]1.指 宋 代科举考试殿试的第四等。《宋史·选举志二》:“﹝ 乾道 ﹞二年,御试,始推登极恩……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并文林郎,第二甲赐进士及第并从事郎,第三、第四甲进士出身,第五甲同进士出身。”2.指五甲中的前四甲。《宋史·选举志二》:“上四甲能全中者取旨,第五甲射入上等注黄甲,餘升名次而已。”
[ lìng jiǎ ]第一道诏令;法令的第一篇。后用为法令的通称。
[ mù jiǎ ]1.木制的护身衣甲。借指战士。2.树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