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ǎo zhé ]同“讨讁”。谓寻究其过失而谴责之。
[ tǎo zhēn xiàn ]谓生活所需须求他人供给,即靠他人生活。
[ tǎo zhèng ]研讨订正。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景(常景)讨正科条,商榷古今,甚有伦序,见行於世,今《律》二十篇是也。”宋 曾巩《授中书舍人谢启》:“其於讲求体要,讨正典章,出独断之渊深,号积年之希阔。”
[ tǎo zhū ]讨罪诛杀。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庆歷 八年正月辛未,宁令 弑 曩霄,国人讨诛之。”宋 王令《讲罢谢邵牧不疑书》:“则圣人之前,暴君污臣,有不讨诛;圣人之后,援类比近,无所证验。”《明史·外国传四·琉球》:“时 山南王 应祖 为其兄 达勃期 所弑,诸寨官讨诛之。”
[ tǎo zhú ]1.征伐,征讨驱逐。2.搜求并惩处。
[ tǎo zuì ]讨伐罪人。《左传·僖公元年》:“凡侯伯救患、分灾、讨罪,礼也。”唐 符载《为刘尚书祭王员外文》:“因得讨罪,诛其不义。”
[ zì tǎo ]1.自我责罚;自请处分。《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先軫 曰:‘匹夫逞志於君而无讨,敢不自讨乎?’”2.自招;自惹。如:自讨没趣。
[ zì tǎo kǔ chī ]讨:招惹。自己找苦吃。
[ zhāo tǎo ]1.招抚征讨。2.比喻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