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ún tiáo ]1.均匀;适当。2.犹匀称。谓各部分搭配得很合适。
[ zhòng kǒu nán tiáo ]吃饭的人多,很难适合每个人的口味。比喻不容易使所有的人都满意。调(tiáo)。
[ zǒu diào ]1.演唱或演奏时发出的音调不准。如:他的嗓音不错,可演唱时常走调。2.比喻说话离题;越出范围。
[ zī diào ]财赋。《晋书·桓温传》:“以国无他衅,遂得相持弥年,虽有君臣之跡,亦相羈縻而已,八州士众资调殆不为国家用。”《资治通鉴·晋穆帝永和七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曰:“资,财也。调,赋也。”
[ zhēng diào ]政府征集和调用人员、物资:~医务人员支援灾区。
[ zhuǎn diào ]一个乐曲中,为了表达不同内容的需要和丰富乐曲的表现力,从某调过渡到另一个调。也叫变调或移调。
[ zì diào ]字音的高低升降。也叫声调。见〖四声〗。
[ zū diào ]租和调。古代的税制。《后汉书·明帝纪》:“赦 陇西 囚徒,减罪一等,勿收今年租调。”《北史·魏纪五·孝武帝》:“今岁租调,且两收一丐。”唐 寒山《诗》之七一:“朝朝为衣食,岁岁愁租调。”明 李东阳《送梁廷美黄门之陕西参政》诗:“充国 屯田长在 汉,士安 租调总归 唐。”参见“租庸调”。
[ zū yōng tiáo ]唐代对受田课丁征派的三种赋役的并称。导源于北魏到隋代的租﹑调﹑力役制度。凡丁男授田一顷﹐岁输粟二斛﹑稻三斛﹐谓之租;岁输绢二匹﹐绫﹑絁二丈﹐布加五之一﹐绵三两﹐麻三斤﹐非蚕乡则输银十四两﹐谓之调;役人力﹐岁二十日﹐闰加二日﹐不役者日纳绢三尺﹐谓之庸﹐有事而加役二十五日者免调﹐三十日租调皆免。唐开元末年均田制破坏﹐这种承袭北魏的赋役制度渐不适用;安史之乱后﹐为两税法所代替。
[ zuǒ zhī yòu tiáo ]指支吾搪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