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ì yuàn ]1.躲避仇敌。2.避免结怨,不得罪人。
[ bì yùn ]通过工具(避孕套、阴道隔膜、子宫环等)或药物阻止精子和卵子相结合,或使受精卵不能在子宫内发育,以不受孕。
[ bì zhài ]犹躲债。宋 司马光《道旁田家》诗:“静夜偷舂避债家,比明门外已如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九回:“急得 采卿 走头无路,家里坐不住,便常到 沉月卿 家避债。”许地山《空山灵雨·债》:“我想做人若不能还债,就得避债,决不能教债主把他揪住,使他受苦。”
[ bì zhài tái ]本名 謻台,周景王 所筑。后因 周赧王 避债于此,故称。明 汤显祖《与男开远》:“我歌《鹿鸣》五十年,求一 避债臺 不得,念之。”清 钱谦益《朱府君墓志铭》:“人或谓君:若他日寧有 避债臺 乎?”清 袁枚《随园随笔·摘史记注》:“赧王 为诸侯所逼,负责於民,乃上臺避之,号 避责臺。”参见“逃债臺”。
[ bì zhèng diàn ]古代国家有灾异急难之事,帝王避离正殿,表示自我贬责,以期消灾弥难。《史记·吴王濞列传》:“今 卬 等又重逆无道,烧宗庙,卤御物,朕甚痛之。朕素服避正殿,将军其劝士大夫击反虏。”《后汉书·锺离意传》:“永平 三年夏旱,而大起北宫,意 诣闕免冠上疏曰:‘伏见陛下以天时小旱,忧念元元,降避正殿,躬自克责,而比日密云,遂无大润,岂政有未得应天心者邪?’”《新唐书·姚璹传》:“证圣 初,加秋官尚书。明堂火,后欲避正殿,应天变。”宋 沉括《梦溪笔谈·艺文二》:“熙寧 六年,有司言日当蚀四月朔,上为彻膳,避正殿。”亦称“避正堂”、“避正寝”。《汉书·五行志下之下》:“太史曰:‘在此月也,日过分而未至,三辰有灾,百官降物,君不举,避移时’……降物,素服也;不举,去乐也,避移时,避正堂,须时移灾復也。”《隋书·礼仪志三》:“隋 制,诸岳崩瀆竭,天子素服,避正寝,撤膳三日。”《宋史·文苑传四·苏舜钦》:“陛下当降服、减膳、避正寝,责躬罪己,下哀痛之詔,罢非业之作,拯失职之民。”宋 刘攽《为冯参政久旱待罪表》:“陛下忧勤民瘼,寅畏天明,避正寝而不居,贬常珍而弗御。”
[ bì zhèng táng ]古代国家有灾异急难之事,帝王避离正殿,表示自我贬责,以期消灾弥难。
[ bì zhī ruò měi ]指躲避惟恐不及,生怕沾污了自身。
[ bì zhòng jiù qīng ]避开重要的而拣次要的来承担,也指回避主要的问题,只谈无关重要的方面。
[ bì zhòng zhú qīng ]指避开较重的责任,拣轻的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