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ǔ xíng ]1.周 代刑书名。《左传·文公十八年》:“有常无赦,在《九刑》不忘。”《左传·昭公六年》:“ 周 有乱政而作《九刑》。” 杜预 注:“ 周 之衰,亦为刑书,谓之《九刑》。”2.古代的九种刑罚。《汉书·刑法志》:“ 周 有乱政而作九刑。” 颜师古 注引 韦昭 曰:“谓正刑五,及流、赎、鞭、扑也。”五正刑,即墨、劓、剕、宫、大辟。按,《周礼·秋官·司刑》“掌五刑之灋” 贾公彦 疏:“九刑者, 郑 注《尧典》云:正刑五,加之流、宥、鞭朴、赎刑。”与此略异。
[ jiǔ xiǔ yī bà ]中国画描绘人物的一种方法。
[ jiǔ xù ]同“九叙”。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原道》:“夏后氏 兴,业峻鸿绩,九序惟歌,勋德弥縟。”唐 独孤及《送贺员外巡按毕归朝序》:“六府修,九序成。”宋 范仲淹《上张侍郎启》:“参万微之景业,升九序之康歌。”
[ jiǔ yáng ]1.天地的边沿。2.古代传说的日出处。3.太阳。4.道家以纯阳为九阳。5.山名。
[ jiǔ yào ]1.指北斗七星及辅佐二星。《文子·九守》:“天有四时、五行、九曜、三百六十日;人有四支、五藏、九窍、三百六十节。”唐 韩偓《梦中作》诗:“九曜再新环北极,万方依旧祝南山。”元 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二折:“望 黄河 一股儿浑流派,高冲九曜,远映三臺。”2.亦称“九执”。指梵历中的九星。梵历以九星配日,而定其日之吉凶。九星为:一、日曜(太阳),二、月曜(太阴),三、火曜(荧惑星),四、水曜(辰星),五、木曜(岁星),六、金曜(太白星),七、土曜(镇星),八、(黄旛星),九、计都(豹尾星)。九星与日时相随逐而不离,故又称“九执”。梵历于 唐 开元 年间传入我国,称“九执历”。九星配日法曾为我国历法所采用,后删弃。3.道教语。日的别称。《云笈七籤》卷八:“皇上四老真人在日中无影,呼日名为九曜。”
[ jiǔ yè ]九代。《南齐书·芮芮虏传》:“祚流九叶,而国嗣不继。”《北齐书·文宣帝纪》:“昔我宗祖应运,奄一区宇,歷圣重光,暨于九叶。” 明 张居正 《贺元旦表》:“乃今承九叶重熙之运,当二仪交泰之辰。”
[ jiǔ yè ]1.指各种美酒。2.道教语。九窍的津液。
[ jiǔ yí ]1.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2.泛称少数民族。
[ jiǔ yí ]1.亦作“九嶷”。山名。在湖南宁远县南。2.指九疑山之神。
[ jiǔ yí xiān rén ]绿萼梅的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