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í zhì ]1.礼仪制度及其具体规定。《汉书·郊祀志下》:“汉 兴之初,仪制未及定,即且因 秦 故祠,復立 北 畤。”唐 元稹《五品女乐判》:“荣沾五命,始用判悬;僭越三人,终乖仪制。”《事物纪原·库务职局·仪制令》引 宋 孔平仲《谈苑》:“太平兴国 中,孔承恭 为大理正,上言仪制,令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望令於两京诸州要害处刻榜以揭之。”清 钮琇《觚賸续编·预草典礼》:“康熙 二十六年十月,文皇后 宾天,上询仪制於宗伯,仓促无以应。”2.仪态,形制。宋 苏轼《应梦罗汉记》:“明日至 岐亭,过一庙中,有阿罗汉像,左龙右虎,仪制甚古,而面为人所坏。”3.官名。明 清 属礼部。《明史·职官志一》:“仪制分掌诸礼文、宗封、贡举、学校之事。”《清史稿·职官志一》:“天聪 五年,设礼部。顺治 元年,置尚书、侍郎各官……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司。”参见“仪部”。
[ yí zhù ]1.指测天的法式。《后汉书·律历志中》:“衡 兴 参案仪注,考往校今,以为《九道法》最密。”2.制度;仪节。南朝 梁 沉约《议乘舆升殿疏》:“正会仪注,御出乘舆至 太极殿 前,纳舄升阶。”《南史·陈鄱阳王伯山传》:“武帝 时,天下草创,诸王受封,仪注多闕。”宋 周煇《清波别志》卷中:“﹝ 张耆 ﹞第八子 得一 知 贝州,王则 反,不能死节,又为之制定仪注,伏诛。”明 张煌言《建夷宫词》之七:“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茅盾《锻炼》九:“这也不知是何年何月定下来的仪注,如果不把两张八仙桌拼起来再盖上一块白布,那会议就不够正式。”
[ yí zhuàng ]仪容形状。《史记·儒林列传序》:“太常择民年十八已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援 有三女,大者十五,次者十四,小者十三,仪状髮肤,上中以上。”宋 苏洵《上张侍郎第一书》:“进趋拜跪,仪状甚野。”明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杂记》:“太初 诗格本高,又仪状轩举,丰神俊异。”
[ yí zhǔn ]法度标准。三国 魏 刘劭《人物志·释争》:“是以君子举不敢越仪準,志不敢凌轨等。”《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五等之典,虽难卒復,可麤立仪準以一治制。”《资治通鉴·晋惠帝元康七年》:“衍 与弟 澄,好题品人物,举世以为仪準。”
[ yuè qiú yí ]月球模型。圆球状,球面绘有赤道、经线、纬线等月面坐标,以及各主要环形山、山系、辐射纹、“海”等月面特征。
[ yuè yí ]篇名。史称 南朝 梁 任昉 八岁时所作,辞义甚美。事见《南史·任昉传》。原文已佚。后用为年幼聪慧过人的典实。明 谢肇淛《五杂俎·人部四》:“八岁则 任昉《月仪》之製,何妥 眷顾之答。”
[ zhōng yí ]1.唐 称礼部郎中为中仪,员外郎为小仪。唐 郑谷《寄同年礼部赵郎中》诗:“仙步徐徐整羽衣,小仪澄澹转中仪。”一说,指礼部员外。明 杨慎《艺林伐山》卷十二:“唐 人,礼部员外谓之中仪,主事谓之小仪。”2.符合礼节。《淮南子·主术训》:“能欲多者,文武备具,动静中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