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ī xīn ]1.〈方〉心情放松。2.除掉杂念,专心致志。
[ xī yán ]1.无言。佛教谓至理幽微,非言说能及。2.停止言事。
[ xī yǎn ]亦作“息宴”。安息,休息。《诗·小雅·北山》:“或息偃在牀,或不已於行。”汉 班固《西都赋》:“乘茵步輦,惟所息宴。”唐玄宗《鹡鸰颂》:“桂宫兰殿,唯所息宴。”宋 曾巩《金君墓志铭》:“啸歌息偃,以忘其年。”清 刘大櫆《与高督盐书》:“王事劬劳,不遑息偃。”
[ xī yì ]不再有意,绝意。《南齐书·豫章王嶷传》:“比心欲从俗,启解今职,但厝辞为鄙,或貽物誚,所以息意缄嘿,一委时运。”《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元年》:“北汉主 始息意於进取。”唐 李德裕《赐回鹘书意》:“想可汗便须息意,勿更披陈。”
[ xī yīn ]1.犹息影。2.乘阴凉。3.犹浓阴。
[ xī yǐng ]1.旧指退隐闲居。2.指电影演员停止拍戏,退出影坛。
[ xī zhài ]附有利息的债务。《旧唐书·武宗纪》:“又赴选官人多京债,到任填还,致其贪求,罔不由此。今年三銓,於前件州府得官者,许连状相保,户部各借两月加给料钱,至支时折下。所冀初官到任,不带息债,衣食稍足,可责清廉。”
[ xī zǐ ]1.亲生儿子。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菩提寺》:“﹝ 张秀携 ﹞问 畅 曰:‘卿有儿死否?’畅 曰:‘有息子 涵,年十五而死。’”唐 李翱《叔氏墓志》:“翱 始生时,叔氏弃殁,爰殯於野,年周四甲;岂无诸亲,生故或迫,亦有息子,旅宦京国。”宋 曾巩《王君俞哀词》:“老母无抚兮,少妇失依;赖有息子兮,可望其隆。”2.方言。称曾孙。章炳麟《新方言》附《岭外三州语》:“三州谓曾孙曰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