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hǐ tiáo ]1.长条形的纸。2.指字条。
[ zhǐ wěi ]书面文字结尾处。常署名或写年月日等。
[ zhǐ xíng ]也叫纸版。用特制的纸覆在活字版或其他凸版上压成的纸质凹模版。可浇铸出相同的铅版供印刷机印刷。
[ zhǐ yī ]1.纸制的衣服。宋 苏易简《文房四谱·纸谱》:“山居者常以纸为衣,盖遵释氏云,不衣蚕口衣者也。然服甚煖,衣者不出十年,面黄而气促,絶嗜慾之虑,且不宜浴,盖外风不入而内气不出也。亦尝闻造纸衣法,每一百幅用胡桃、乳香各一两煮之。不尔,蒸之亦妙。如蒸之,即恒洒乳香水,令热熟阴乾,用箭干横卷而顺蹙之……近士大夫征行亦有衣之,盖利其拒风于凝沍之际焉。”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五丈观音》:“转智 不御烟火,止食芹蓼;不衣丝棉,常服纸衣,号 纸衣和尚。”2.古代的一种纸制的简朴殓服。《宋史·方技传下·甄栖真》:“室成,﹝ 甄栖真 ﹞不食一月,与平民所知敍别,以十二月二日衣纸衣卧砖塌卒。”《元史·塔本传》:“癸卯立春日,宴羣僚,归而疾作,遂卒。是夕星殞,隐隐有声。遗命葬以纸衣瓦棺。”3.迷信用品。旧俗为死者焚化之纸制衣服。
[ zhǐ yǐng xì ]古老的戏剧表演形式之一。也称皮影戏或影戏。其法为用厚纸或羊皮裁剪成人物形象,涂以彩绘,并系有提线,能为多种动作。演出时伴有音乐歌唱,利用灯光射映于台前白幕上,使演出的影像具有逼真之感。我国 宋 代即有此戏剧形式。参见“影戏”。
[ zhǐ yuán bǎo ]用金色或银色的纸糊制的元宝形的冥钱。旧时迷信用品。
[ zhǐ zēng ]亦作“纸帛”。纸做的缯帛。丧祭所用。缯帛,古人馈赠用的礼物。宋 苏轼《用前韵再和孙志举》:“俗学吁可鄙,纸繒配芻银。聊将调痴鬼,亦復争华新。”《金瓶梅词话》第九回:“从新安设 武大郎 灵位,安排羹饭,就在桌子上点起香烛,铺设酒肴,掛起经旛纸繒。”《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一回:“不住的烧化纸帛,那香烛更是烧得烟雾腾天的。”
[ zhǐ zhā ]1.同“纸紥”。2.即纸札。用纸和竹篾扎成的冥器。参见“纸札”。
[ zhǐ zhá ]1.亦作“纸札”。纸张。《南史·齐江夏王锋传》:“性方整,好学书,张 家无纸札,乃倚井栏为书。”宋 沉括《梦溪笔谈·辩证一》:“纸札皆精善。”宋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故能纸札精緻,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吴筠》:“深於道者,惟《老子》五千言,其餘徒费纸札耳。”《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嘉定八年》:“金主 召至近侍局,给纸札,令书所欲言。”《红楼梦》第十四回:“只见 来旺 媳妇拿了对牌来领取呈文京榜纸札。”2.指纸做的冥器。元 岳伯川《铁拐李》第四折:“今日是俺哥哥的头七,请了几个和尚,买了些纸札,与哥哥看经。”《红楼梦》第十四回:“这八个人单管各处油灯、蜡烛、纸札。”
[ zhǐ zhàng ]以藤皮茧纸缝制的帐子。据 明 高濂《遵生八笺》卷八记载,其制法为:“用藤皮茧纸缠於木上,以索缠紧,勒作皱纹,不用糊,以线折缝缝之。顶不用纸,以稀布为顶,取其透气。”宋 苏轼《自金山放船至焦山》诗:“困眠得就纸帐暖,饱食未厌山蔬甘。”《醒世恒言·赫大卿遗恨鸳鸯绦》:“倦来眠纸帐,閒暇理丝桐,好不安閒自在。”清 黄景仁《二十夜》诗:“破窗蕉雨夜还惊,纸帐风来自作声。”
[ zhǐ zhàng méi huā ]同“梅花纸帐”。一种由多样物件组合、装饰而成的卧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