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iān lǔ ]1.与敌人相邻近。《南齐书·萧昭胄传》:“以封境边虏,永元 元年,改封 巴陵王。”2.边寇;边敌。明 叶盛《水东日记·开平王祠》:“或传边虏尝目 昌平 为 杨王。”
[ biān lüè ]亦作“边畧”。守卫、治理边疆的谋略。
[ biān lùn ]1.守边御敌的观点主张。2.有关边事的讨论研究。
[ biān luó hàn ]五代 边镐 的诨名。参见“边和尚”。
[ biān mǎ ]1.车驾两侧的马。2.边地的马。3.捻军中的先锋或侦察部队。捻军后期,全部成为骑兵,出军前,先派出数百人的精锐马队,在前侦察,一旦发现敌人大队,立即向主力部队报告,如遇小股敌人,即加以歼灭。
[ biān méng ]亦作“边甿”。亦作“边萌”。即边民。
[ biān mó ]犹边策。清 蒋业晋《北庭都护行》:“一规定远筹边謨,期年化洽军民苏。”
[ biān mù ]1.指边地军营的帐幕。明 徐渭《送石府公之两淮盐使序》:“召商以中商庐於边,募游手者耕边田,聚边敛以输於边幕。”2.舞台装置。丝绒或绸布制成。装置于舞台的两侧,其数一至数道不等,与沿幕互成直角。它的作用是避免舞台两侧的非剧中人、物被观众看见,影响演出效果。《花城》1981年第1期:“然后,报幕员端正了一下自己的姿式,领先走出了边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