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ēn shǒu ]别离;分开:我要往北走了,咱们在这儿~吧。他们两人合不到一起,早分了手。
[ fēn shǒu ]1.明时按察使、按察分司,又称监司,亦可称分守。2.职分。
[ fēn shǒu ]离别。南朝 梁 沉约《襄阳白铜鞮》诗:“分首 桃林 岸,送别 峴山 头。”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北间风俗,不屑此事,歧路言离,欢笑分首。”宋 王安石《再至京口寄漕使曹郎中》诗:“乡国去身犹万里,驛亭分首已三年。”
[ fēn shòu ]分别出售。孙中山《复黄宗仰函》:“如有新书新报,务要设法多寄往 美洲 及 檀香山 分售,使人人知所适从。”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第五章:“由于建筑费无着,我又把这块地皮分售给 许彦飞、蒋友文、程一中 三家。”
[ fēn shū ]1.汉字书体名。即八分书。2.子孙分家析产的凭据。
[ fēn shū ]1.亦作“分疎”。辩白;诉说。2.指一样一样讲清楚。3.疏远。
[ fēn shú ]1.指国君对下赏赐熟食。2.谓情分深。
[ fēn shù ]1.评定成绩或胜负时所记的分儿的数字:三门功课的平均~是87分。鞍马,他得的~是9.5分。2.把一个单位分成若干等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是除法的一种书写形式,如(读作五分之二),(读作二又七分之三)。在分数中,符号“—”叫做分数线,相当于除号;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做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如中的2;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相当于除数,如中的5。
[ fēn shù xiàn ]泛指各类考试中所划定的合格或录取的分数界限。它随着考试人数和录取比例、考生成绩水平高低的变化而变化,常 用于各类入学、升学、招工、招干等考试中。
[ fēn shuǐ lǐng ]1.也叫分水线。相邻两个流域的分界。多是山脊或地势较高的地带。2.比喻标志不同事物的主要分界。
[ fēn shuǐ xiàn ]分隔两个水域的界线,为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
[ fēn shuǐ zhá ]在灌溉渠道上修建的用来控制水的流量的闸门。 马烽 《三年早知道》:“等走近了,才看清原来这里是分渠的分水闸。”
[ fēn shuō ]分辩(多用在“不容、不由”等否定语之后)。
[ fēn sī ]1.分掌;分管。南朝 齐 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然后沿才受职,揆务分司。是以五正置於 朱宣,下民不忒。”2.唐 宋 之制,中央官员在陪都(洛阳)任职者,称为分司。唐 白居易《达哉乐天行》:“达哉达哉 白乐天,分司 东都 十三年。”宋 陆游《简邻里》诗:“独坐空斋如自讼,小鎸残俸类分司。”3.明 清 于盐运司下设分司,为管理盐务的官员。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作碱》:“凡地碱煎盐,除 并州 末盐外,长芦 分司地土人,亦有刮削煎成者。”《儒林外史》第三五回:“随即是盐院来拜,盐道来拜,分司来拜,扬州 府来拜,江都 县来拜,把 庄徵君 闹的急了,送了各官上去,叫作速开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