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í shāng huàn yǔ ]1.本指乐曲换调。“宫”、“商”、“羽”均为古代乐曲五音中之音调名。2.比喻事情起了变化。3.比喻随声附和。
[ xiāng shāng ]彼此商量;商议:有要事~。
[ yóu shāng ]1.往来各地经商的人。2.谓行商往来贩卖做生意。
[ zhèng zhì xié shāng huì yì ]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全国性的组织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地方也有地方性的各级政治协商会议。简称政协。
[ zhòng nóng qīng shāng ]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或轻视工商业的一种经济思想和政策。也做重本抑末。
[ zhì shāng ]智力商数,个人智力水平的数量化指标。把一个年龄组或团体的平均智商定为100,通过测验和计算得出个人的智商数,分数越高,表明一个人智力水平越高,70以下表明智力有缺陷。
[ zì xuǎn shāng diàn ]即“超级市场”。
[ yá shāng ]旧时市场中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并抽收佣金的商人。
[ xié shāng ]共同商量以便取得一致意见:友好~。有问题可以~解决。
[ yán shāng ]经营食盐买卖的商人。旧时须纳税于官,官给票引,其引地需用之盐,即由他专卖。唐 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盐商利归於己,无物不取。”《宋史·食货志下四》:“议者谓:‘异时盐商於榷货务入纳转廊,惟视东南诸郡积盐多寡。’”《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五回:“原来 扬州 地方,花园最多,都是那些盐商盖造的。”
[ yīn shāng ]朝代名。其始祖 契 封于 商;汤 有天下,遂号为 商。后来屡次迁都,到 盘庚 迁 殷 地后,改为 殷,亦称 殷商。
[ zuò shāng ]有固定营业地点的商人(区别于“行商”)。
[ zuò shāng ]在固定地点经商者。与“行商”相对。参见“坐商”。
[ yùn shāng ]清 代盐商的一种。系取得运销食盐特权凭引在专岸运盐行销的盐商。《清会典事例·户部·盐法》:“十七年,议准 河东 池盐,运商掣盐,由东、中、西三禁门而出。”徐珂《清稗类钞·农商·扬州之场商运商》:“扬州 为两 淮 盐商薈萃之所,盐商其总名也,有场商焉,有运商焉。”
[ zhāo shāng diàn ]旅店;客店。
[ zhāo shāng jú ]轮船招商局的简称。清 末设立的 中国 最早的轮船航运企业。1872年由 李鸿章 筹办。1873年成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三回:“上海 招商局有一个总办,是 广东 人。”茅盾《色盲》一:“轮船已经去远,只有烟囱上的一段黄色尚表示它确是招商局的船。”
[ zhèng shāng ]指 春秋 郑国 商人 弦高。秦 师将侵 郑,适 高 入 周 经商,遇 秦 师于 滑。高 以牛十二,谓奉 郑 君之命犒师。秦 师以为 郑国 有备,灭 滑 而还。事见《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国语·周语中》“秦 师将袭 郑 ……是行也,秦 师还”三国 吴 韦昭 注:“郑 商觉之,矫以 郑伯 之命犒之,故还也。”梁启超《变法通议·学校总论》:“贩牛之 郑 商,可以退敌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