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ài miàn ]〈名〉也说外面儿。外表。[ wài·miàn ]〈名〉也说外面儿。外边。
[ wài míng ]1.谓对外宣称。2.外号。
[ wài mìng ]1.指封建王侯及其臣属。2.谓财物。
[ wài mìng fū ]古称在朝的卿、士、大夫为“外命夫”。相对于在宫中的内命夫。
[ wài mìng fù ]古代称卿、大夫之妻。
[ wài mǔ ]岳母。《剪灯馀话·琼奴传》:“适因入驛,见妈妈状貌,酷与 苕 外母相类,故不觉感愴,非有他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虽是他外母代他连恳求带矇混的求出信来,他却不争气,误尽了事!”
[ wài mù ]1.谓地方官。《魏书·高闾传》:“凶俭之年,民轻违犯,可缓其使役,急其禁令。宜於未然之前,申敕外牧。”唐 马怀素《饯唐州高使君赴任》诗:“外牧资贤守,斯人奉帝俞。”2.指京都外的牧马场所。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天子使太僕閲方贡,曰:‘马则良矣,然非 冀 产也,寘之於外牧。’”
[ wài nèi ]外部和内部。其对象因所指而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侯 无亲,外内恶之。”指国之内外。《韩非子·孤愤》:“当涂之人擅事要,则外内为之用矣。”指朝廷内外,外为百官,内为君主的亲信左右。晋 羊祜《让开府表》:“臣自出身已来,适十数年,受任外内,每极显重之地。”指中央和地方,外为地方官,内为朝臣。《仪礼·既夕礼》:“啟之昕,外内不哭。”《礼记·内则》:“为宫室,辨外内。”指男女。
[ wài nán ]犹外患。《公羊传·庄公二十七年》:“君子辟内难而不辟外难。”《管子·法法》:“彼智者知吾情伪,为敌谋我,则外难自是至矣。”《三国志·魏志·张杨传》:“杨 以粮迎道路,遂至 洛阳。谓诸将曰:‘天子当与天下共之,幸有公卿大臣,杨 当捍外难,何事京都?’”《南史·陈纪下·后主》:“后主 愈骄,不虞外难,荒於酒色,不恤政事。”
[ wài níng ]境外安宁。《左传·成公十六年》:“唯圣人能外内无患。自非圣人,外寧必有内忧。”《新唐书·狄仁杰传》:“且王者外寧,容有内危。陛下姑敕边兵谨守备,以逸待劳,则战士力倍。”
[ wài pàn ]1.周围的边沿。2.反叛;背叛。畔,叛。
[ wài piān ]古人因事理有别,故书分内外篇。内篇为作者要旨所在,外篇则属馀论或附论性质。如《庄子》、《晏子春秋》都分内外篇。
[ wài píng ]1.天子的门屏。屏,对着门的小墙,后称照壁。与内屏相对。2.星名。属二十八宿的奎宿。即双鱼座七星。
[ wài pú ]1.古代官名。掌管国君和大臣临时止宿、停留处所等事务。《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子产 相 郑伯 以如 楚,不为坛。外僕言曰:‘昔先大夫相先君适四国,未尝不为坛;自是至今,亦皆循之。今子草舍,无乃不可乎?’”杜预 注:“外僕,掌次舍者。”杨伯峻 注:“外僕,官名,职主为坛及舍者。”2.借指掌管留止住次的人员。唐 王维《暮春太师左右丞相诸公于韦氏逍遥谷宴集序》:“于是外僕告次,兽人献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