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ìng kǎo ]参加招考的考试:踊跃~。今年~人数超过往年。
[ yìng kè ]应接客人。指接受参观、应对、问询等。《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何休 注:“示饱足也。”汉 班固《奕旨》:“学不广博,无以应客。”
[ yìng kǒu ]1.应声出口,随口。形容应对或动作、行为敏捷、迅速。2.犹言言行相符。3.适合口味。4.回嘴;顶嘴。
[ yìng lìng ]响应诏令,魏 晋 以来应皇太子之命而和的诗文。
[ yìng liú ]汉 末 建安 文人 应瑒、刘桢 的并称。二人均为 曹丕、曹植 所礼遇。后亦用以泛称宾客才人。
[ yìng lóng ]1.古代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相传 禹 治洪水时,有应龙以尾画地成江河,使水入海。《楚辞·天问》:“河海应龙,何画何歷?鮌 何所营?禹 何所存?”《文选·班固<答宾戏>》:“应龙潜於潢污,鱼黿媟之。”吕延济 注:“应龙,有翼之龙也。”南朝 梁 任昉《述异记》卷上:“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清 龚自珍《尊任》:“应龙入眢井,不瞑目以待鰍鱓之饱龙肉,而睫泪以哀井上之居民,岂得为应龙也哉!”2.古代传说中善兴云作雨的神。《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 东北隅中,有山名曰 凶犁土丘。应龙 处南极,杀 蚩尤 与 夸父,不得復上。故下数旱。旱而为 应龙 之状,乃得大雨。”《后汉书·张衡传》:“夫 女魃 北而 应龙 翔,洪鼎声而军容息。”李贤 注:“女魃,旱神也。应龙,能兴云雨者也。”宋 苏舜钦《天平山》诗:“旱年或播洒,润可足九土,奈何但泓澄,未为 应龙 取。”
[ yīng lù ]顺应符命。古时以此为帝王之兆。箓,帝王所谓的天赐符命之书。《晋书·乐志下》:“改《上邪》为《大晋承运期》,言圣皇应籙受图,化象神明也。”《北史·刘昉传》:“士彦 称有相者,云其应籙,年过六十,必据九五。”唐 张说《舞马词》:“圣君出震应籙,神马浮 河 献图。”
[ yìng lǜ ]1.应合乐律。2.应合历象。
[ yìng mǎo ]应合昴星。相传 汉 相 萧何 应昴星而生。后用为颂扬宰辅之典。
[ yìng míng ]1.合乎名称。2.名义上。3.挂名。
[ yìng míng diǎn mǎo ]指形式上查点人役。形容照例行事。
[ yìng mìng ]1.从命,遵命。《后汉书·董卓传》:“前 温 出屯 美阳,令 卓 与 边章 等战无功,温 召又不时应命,既到而辞对不逊。”《南史·虞荔传》:“及 文帝 平 彪,武帝 及 文帝 并书招之,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宦娘》:“妇顰蹙曰:‘此即不敢应命。’”李一氓《重读总司令的诗》:“我们只得应命去陪他吃午饭。”2.应付命令。唐 李复言《续玄怪录·薛伟》:“渔人 赵干 藏巨鲤,以小者应命。裴 怒鞭之。”宋 欧阳修《归田录》卷一:“杨大年 每欲作文,每盈一幅,则命门人传録,门人疲於应命。”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内阁·伪画致祸》:“时传闻《清明上河图》手卷……即命 汤 善价求市,既不可得,遂属 苏 人 黄彪 摹真本应命。”
[ yìng nuò ]答应;应承:连声~。慨然~。
[ yìng pìn ]接受聘请:他~到广州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