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ù shí ]1.谓努力与当时的形势、环境及条件相适应。《易·繫辞下》:“变通者,趣时者也。”宋 王安石《进熙宁编敕表》:“於趣时治世,则粗救抏弊之实;以方古垂后,则或俟新美之才。”章炳麟《定复仇之是非》:“盖文明即时尚之异名,崇拜文明,即趣时之别语。”2.抓紧时机;及时。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耕田》:“《氾胜之书》曰:‘凡耕之本,在於趣时。’”3.追求时鲜物品。汉 桓宽《盐铁论·散不足》:“今熟食徧列,殽施成市,作业堕怠,食必趣时。”
[ rì shí ]1.日期与时辰。《后汉书·方术传上·樊英》:“尝有暴风从西方起,英 谓学者曰:‘成都 市火甚盛。’因含水西向漱之,乃令记其日时。客后有从 蜀 都来,云‘是日大火,有黑云卒从东起,须臾大雨,火遂得灭。’”2.泛指日子,时间。南朝 宋 鲍照《代贫贱愁苦行》:“贫年忘日时,黯颜就人惜。”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养气》:“至如 仲壬 置砚以综述,叔通 怀笔以专业,既暄之以岁序,又煎之以日时。”3.犹及时,适时。《庄子·外物》:“春雨日时,草木怒生。”成玄英 疏:“青春时节,时雨之日,凡百草木,萌动而生。”4.犹时常,时时。唐 韩愈《顺宗实录三》:“叔文 日时至此商量公事,若不得此院职事,即无因而至矣。”
[ rén shí ]指有关耕获的时令节气。亦指历法。
[ shā shí jì ]即沙漏。参见“沙漏”。
[ shàn shí ]1.谓善于把握时机。2.谓珍惜一季的时间。3.吉时。
[ shí shí dá biàn ]认清时势,通达权变。
[ shí shí dá wù ]认清时势,通达事务。
[ shí shí tōng biàn ]认清时势,通达权变。同“识时达变”。
[ shí shí wù ]谓能认清形势,了解时代潮流。后或用作通权达变之意。
[ shí shí wù zhě wéi jùn jié ]懂得历史发展趋势的才算聪明杰出的人。多用于规劝、告诫。《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时务:当前的客观形势或时代潮流。
[ shí wǔ shí ]《淮南子·天文》分一日一夜为十五时,名称是: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食、隅中、正中、小还、餔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车、黄昏、定昏。参见“十二时”。
[ shēng shí ]1.出生的年、月、日、时。宋 秦观《望海潮》词之四:“但恐生时注著,合有分于飞。”许地山《凶手》第一幕:“上面写的是大哥底生时本命。”2.活着的时候;生前。元 武汉臣《老生儿》第三折:“他今死了,也道的个生时了了,死后为神。”《廿载繁华梦》第三回:“大人生时,曾説过有三十来万带回京去。”
[ shǒu shí ]四时之首。指四季中每季的第一个月,即正月、四月、七月、十月。《公羊传·隐公六年》:“《春秋》虽无事,首时过则书。”何休 注:“首,始也;时,四时也;过,歷也。春以正月为始,夏以四月为始,秋以七月为始,冬以十月为始;歷一时无事,则书其始月也。”按,周 以建子之月(今农历十一月)为正,而仍以正月为春,乃今之冬。
[ shū shí ]一瞬间。冰心《山中杂记》:“只是看见教员桌上那个又大又圆的地球仪,满屋里矮小的桌子椅子,字迹很大的卷角的书,倏时将我唤回到十五年前去。”
[ shùn shí ]谓顺应时宜;适时。《左传·成公十六年》:“礼以顺时,信以守物。”《文选·王粲<从军诗>之二》:“我军顺时发,桓桓东南征。”李善 注:“顺时,应秋以征也。《礼记》曰:‘举事必顺其时。’”唐 元结《治风诗·至慈》:“故莫由莫已,顺时而理。”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李炳彦《三十六计新编·顺手牵羊》:“这里的‘微隙’,一般指突然新暴露出来的,‘微利’可能是原作战方案中没有具体考虑到的,具有来去顺路、夺之顺手、赢之顺时(有利于主要作战目标的完成,又出敌所料,能一举可歼)的特点,指挥员则应审时度势,灵活指挥。”
[ shùn shí ér dòng ]顺应时势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