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hì luàn ]整治、改变混乱状况:积极 ~,美化环境。
[ zhì míng ]1.为政有成绩而获得的好名声。2.谓谋求虚名。
[ zhì mìng ]指人死前神智清醒时的遗嘱。与“乱命”相对。后亦泛指生前遗言。《左传·宣公十五年》:“初,魏武子 有嬖妾,无子。武子 疾,命 颗 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 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 辅氏 之役,颗 见老人结草以亢 杜回。杜回 躓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宋 陆游《傅正议墓志铭》:“公亡恙时,自发书卜葬于白石之南,虽月日莫不有治命。至殁,悉遵用焉。”明 沉鲸《双珠记·卖儿繫珠》:“可怜古人从其治命,不从其乱命,他只因刑期将近,神思昏憒,以致言语舛错,故此奴家吞悲含忍,不与深辨罢了。”
[ zhì mù ]犹统治,治理。汉 袁康《越绝书·计倪内经》:“从今以来,传之后世以为教,乃著其法,治牧 江 南,七年而禽 吴 也。”
[ zhì píng ]1.治国平天下。语本《礼记·大学》:“身脩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清 侯方域《南省试策》之三:“太子异日有天下之责者也。但得青宫读书,辨古今兴亡,识人才邪正,足以治平耳矣。”2.谓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晏子春秋·谏上七》:“故明所爱而贤良众,明所恶而邪僻灭,是以天下治平,百姓和集。”宋 苏轼《晁错论》:“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清 薛福成《筹洋刍议·变法》:“自 唐 虞 讫 夏、商、周,最称治平。”3.指官吏治理政事的功绩。《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孝文皇帝 初立,闻 河南 守 吴公 治平为天下第一。”清 李渔《奈何天·隐妒》:“自齠齔之年,出来应试,早登甲第之先;从学仕之日,出去临民,便擢治平之最。”
[ zhì pǔ ]《南齐书·良政传·傅琰》:“琰 父子并著奇绩,江 左鲜有。世云‘诸 傅 有《治县谱》,子孙相传,不以示人’。”后因以“治谱”为称颂父子兄弟居官有治绩之典。
[ zhì qì ]1.涵养精气。《荀子·修身》:“以治气养生,则身后 彭祖。”《韩诗外传》卷一:“君子有辩善之度,以治气养性则身后 彭祖。”2.修养气质。《史记·五帝本纪》:“﹝ 顓頊 ﹞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3.谓掌握军队士气。《孙子·军争》:“故善用兵者,避其鋭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4.犹呕气,生气。知侠《铺草》:“同志不会跟我这板老头治气,同志的心胸能像咱这庄稼人那样狭隘么?”《新华月报》1953年第9期:“人家不听,就好像跟我治气似的。”
[ zhì qì ]治国之才。明 无心子《金雀记·掷果》:“终朝花酒把咱迷,耍戏。十年身到凤凰池,治器。”
[ zhì qiáng ]亦作“治彊”。安定强盛。
[ zhì qiáng ]亦作“治墙”。菊花别名。
[ zhì qīn ]古代指依礼法端正亲属之间的关系。
[ zhì quán ]指统治权,即政府执行政务的权力,包括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五种。
[ zhì rén ]1.统治他人。2.指治理国家的人才。
[ zhì rèn ]谓整理行装。《孟子·滕文公上》:“昔者 孔子 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赵岐 注:“任,担也。”孙奭 疏:“其门人有治担任而将归室者。”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太学诸生置绫纸》:“诸生计既屈,遂治任尽出太学。”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来存》:“居一年,治任将归。”
[ zhì róng ]作战;治军。《左传·成公三年》:“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诏策》:“治戎燮伐,则声有洊雷之威。”宋 陈亮《酌古论·李靖》:“唯善治戎者为能制之,唯天下奇才为能用之。”章炳麟《复仇是非论》:“今於两国治戎,积尸蹀血者,顾不敢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