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uǒ lún chuán ]旧时称轮船。也叫火轮。
[ huǒ lún shén zhōu ]清 代的一种战船。
[ huǒ luò ]1.大火星为夏季南天之标识,因以“火落”谓炎暑消失,初秋来临。2.方言。生火煮饭的地方。
[ huǒ mào sān chǐ ]形容愤怒到极点。同“火冒三丈”。
[ huǒ mén ]1.枪膛或炮膛上的孔,用以对火药点火(如前装式炮膛室顶上的孔或尾装式炮闩的轴线上的孔)2.轻武器击发装置上装火帽用的锥形空心突起,通过它把引爆火帽的火传给炸药。
[ huǒ mǐ ]1.旱稻。唐 李德裕《谪岭南道中作》诗:“五月畬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鷄。”宋 范成大《离堆行》:“成都 火米不论钱,丝管相随看蚕市。”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穀一·粳》:“西南夷亦有烧山地为畬田种旱稻者,谓之火米。”2.先蒸后炒的稻谷。宋 陈师道《后山谈丛》卷四:“蜀 稻先蒸而后炒,谓之火米。可以久积,以地润故也。”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穀四·陈廩米》:“火米有三:有火蒸治成者,有火烧治成者,又有畬田火米,与此不同。”
[ huǒ mián ]火药名。用浸在强硝酸或强硫酸中的植物纤维制成的爆发火药。
[ huǒ miǎn ]古代公、侯、伯、子所戴的礼冠。
[ huǒ míng ]1.以火为名号。《左传·昭公十七年》:“炎 帝氏 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杜预 注:“以火纪事名百官。”2.五行中火行的名号。《宋书·五行志二》:“晋武帝 太康 六年,南阳 送两足虎,此毛虫之孽也…… 干寳 曰:‘虎者阴精而居于阳。金兽也。南阳,火名也。金精入火,而失其形,王室乱之妖也。’”
[ huǒ mǔ ]指五行中的木。五行循环相生,木生火,故称。《左传·昭公十八年》“是谓融风,火之始也”晋 杜预 注:“东北曰融风。融风,木也;木,火母,故曰‘火之始’。”
[ huǒ nà ]亦作“火捺纹”。广东 端溪 砚石的一种纹理,称“火捺纹”。因亦以为品种名。
[ huǒ niǎn ]1.火煤。2.用纸裹火硝等做成的引火的东西。
[ huǒ niǎo ]二场芭蕾舞剧。斯特拉文斯基曲。作于1910年。福金等人编舞。舞剧情节取材于俄罗斯神话故事。1911年作曲家将舞剧音乐改编为管弦乐组曲。1919年改编的第二组曲,由四首乐曲组成:(1)引子及火鸟之舞;(2)公主之舞;(3)妖魔之舞;(4)催眠曲与终曲。
[ huǒ niè ]古代指情况怪异、原因不明的火灾。《宋史·五行志二下》:“绍兴 三十二年,建昌军 新城县 有巨室,篋中时有火光,燔衣帛过半而篋不焚,近火孽也。”
[ huǒ niú ]1.双角缚兵刃,尾部束苇灌脂,焚之使冲杀敌军的牛。语本《史记·田单列传》:“﹝ 田单 ﹞乃收城中得千餘牛……束兵刃於其角,而灌脂束苇於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 燕 军,燕 军夜大惊。”宋 苏轼《云龙山观烧得云字》诗:“火牛入 燕 垒,燧象奔 吴 军。”《元史·按竺迩传》:“夔 夜驱火牛,突围出奔。”2.古代火攻的一种战具。《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十年》:“以枪揭火牛焚之,战舰既然,贼皆溃走。”胡三省 注:“火牛,缚草为之,爇以烧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