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è jí ]1.古指热性过盛所致的病症。《左传·昭公元年》:“阴淫寒疾,阳淫热疾。”2.泛指一切急性发作、以体温增高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元 韦居安《梅磵诗话》卷上:“文溪 自注云:‘山谷 謫居 宜州 城楼,得热疾,病中以簷溜濯足,连称快哉,未几仙去。’”
[ shì jí ]佛教语。谓佛菩萨及高僧得病。唐 刘轲《<大唐三藏大遍法师塔铭>序》:“﹝ 玄奘 ﹞自示疾至於昇神,奇应不可殫纪。”宋 赞宁《宋高僧传·感通一·唐泗州普光王寺僧伽》:“﹝ 景龙 ﹞四年庚戌,﹝ 僧伽 ﹞示疾。勑自内中往 荐福寺 安置。三月二日儼然坐亡,神彩犹生,止瞑目耳。”
[ shǒu jí yǎn kuài ]形容做事机警敏捷。也说眼疾手快。
[ wěi jí ]身体某部分萎缩或失去机能的病。特指阳痿。《晋书·废帝海西公纪》:“﹝ 桓温 ﹞因图废立,诬帝在藩夙有痿疾,嬖人 相龙、计好、朱灵寳 等参侍内寝,而二美人 田氏、孟氏 生三男,长欲封树。”《宋书·后妃传·明帝陈昭华》:“太宗 晚年,痿疾不能内御。”
[ xiāo jí ]1.消渴病。《后汉书·李通传》:“﹝ 通 ﹞素有消疾,自为宰相,谢病不视事。”李贤 注:“消,消中之疾也。”参见“消渴”。2.消除疾病。南朝 梁 何逊《七召·肴馔》:“并抗吻以除烦,永咀牙而消疾。”北周 庾信《温汤碑》:“岂若醴泉消疾,闻乎 建武 之朝。”倪璠 注引《后汉书》:“光武 中元 元年夏,京师醴泉涌出,饮者固疾皆愈。”
[ xiè jí ]犹谢病。《南史·陆琼传》:“暮年深怀止足,思避权要,恒谢疾不视事。”明 归有光《河南策问对二道》:“夫所贵于成天下之事,使皆若 王陵 之言,未必能逆折其势,不过谢疾杜门而已,其后将何以有为哉?”
[ xiàn jí shuō fǎ ]指 维摩诘 显病身说佛法事。
[ yān jí ]1.久病。《隶释·汉淳于长夏承碑》:“建寧 三年六月癸巳,淹疾卒官。”2.犹隐疾。金 王若虚《太一三代度师萧公墓表》:“师始事尊宿 霍子华。子华 故有淹疾,师侍奉惟谨。”
[ yīn jí ]由于生理缺陷或疾病而不能说话的病症。《北史·齐安乐王仁雅传》:“安乐王 仁雅,从小有瘖疾。”《资治通鉴·后汉隐帝乾祐三年》:“吴越王 弘俶 归 查文徽 於 唐,文徽 得瘖疾,以工部尚书致仕。”宋 陈亮《喻夫人王氏改葬墓志铭》:“知方 有瘖疾,夫人怜之,亦令得所配。”
[ yú jí ]舆病。《魏书·张寔传》:“轨 颇识天文,每州内有贼,舆疾仰观曰:‘无能为害。’”宋 周密《癸辛杂识后集·马相去国》:“公即日舆疾以归。”《续资治通鉴·宋理宗宝祐六年》:“刘敏 舆疾入见,蒙古 主问以何言。”参见“舆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