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ī sòng ]谓送行时赠以钱财。亦谓出资相送。
[ zī tiē ]记载资历的证件。《续资治通鉴·宋理宗宝祐四年》:“正特奏名御试,毋得更循旧制例以武功资帖比折陞甲、陞等。”
[ zī tú ]资历仕途。《晋书·刘毅传》:“司徒 魏舒、司隶校尉 严询 与 毅,年齿相近,往者同为散骑常侍,后分授外内之职,资涂所经,出处一致。”宋 司马光《言御臣上殿札子》:“臣窃见国家所以御羣臣之道,累日月以进秩,循资涂而授任。”
[ zī wèi ]资格和地位。《宋书·朱龄石传》:“资位在 龄石 之右,亦令受其节度。”
[ zī wèn ]咨询,请教。资,通“咨”。《朱子全书》卷一:“思索不通,即置小册子逐日抄记,以时省閲,俟归日逐一理会,切不可含糊护短,耻於资问。”明 周履靖《锦笺记·争馆》:“貌若年均,友谊相资问。”
[ zī xì ]1.粮食和牲畜。语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吾子淹久於敝邑,唯是脯、资、餼、牵竭矣。”杜预 注:“资,粮也;生曰餼。”后泛指食物。《北史·文苑传·王褒》:“常从容上席,资餼甚厚。”2.指俸禄。清 侯方域《重修书院碑记》:“资餼之田几区?其官守因而入其租税者几何年?”
[ zī xiá ]谓资助闲谈。清 查为仁《<莲坡诗话>序》:“回忆三十年来,酒边烛外,论议所及,足以资暇者,正復不少,并为述其颠末,以助谈柄。”唐 李匡乂 有《资暇集》。
[ zī xū ]1.需求。2.维持生计的必需品。
[ zī xù ]1.亦作“资叙”。谓按规定的等级次第授予官职。唐 陆贽《贞元改元大赦制》:“宜令清资常参官每年於吏部选人中,各举所知一人堪任县令、録事参军者,所司依资叙注拟。”明 归有光《送夹江张先生序》:“承平既久,士无贤不肖,率以资敍。”《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宝元元年》:“参知政事 韩亿,初乞男 综 不以资敍回授兄 纲,将朝廷要职从便退换,如己家之物,紊乱纲纪,举朝非笑。”2.資敍:见“资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