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ì sī ]古称纹银。《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时光迅速,不觉一年有餘。日大日小,只拣足色细丝,或积三分,或积二分,再少也积下一分。”
[ xīn sī ]1.当年的蚕丝。唐 聂夷中《咏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糶新穀。”前蜀 花蕊夫人《宫词》之五四:“禁里春浓蝶自飞,御蚕眠处弄新丝。”2.比喻初生的白发。唐 白居易《除苏州刺史别洛城东花》诗:“乱雪千花落,新丝两鬢生。”
[ xuán sī ]靠一根丝吊着。多比喻极危殆。
[ wú sī yǒu xiàn ]丝:通私,私情;线:线索。指虽没有私情,仍有嫌疑。
[ yī sī ]数量词。形容极小或很少;一点儿:脸上露出了~笑容。
[ yī sī bù gǒu ]形容做事十分认真、细致,一点儿也不马虎。苟:苟且,马虎。
[ yín jiǎo sī ]民间曲调名。始于 明 代,流传时间较长。约四十八字,平仄通押,可加衬字。
[ yíng sī ]1.纠结的丝缕。2.形容纠缠难解。
[ tián sī sī ]1.形容有甜味:这种菜~儿的,很好吃。2.形容感到幸福愉快:她想到孩子们都长大成人,能为祖国尽力,心里~儿的。
[ wǔ hù sī ]元 代的一种赋税。按规定每五户出丝一斤。《史记·食货志三》:“五户丝,丙申年,分拨 寧海州 一万户。”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六章第六节:“政府规定诸王、公主、驸马得江南分地者,于一万户田租中输钞百锭,准中原五户丝数,分赐给诸投下,谓之‘江南户钞’。”
[ wén sī bù dòng ]一点儿也不动。
[ wū sī ]钨经过高温冶炼后抽成的丝,可以做电灯泡、电子管等里面的灯丝。
[ wū sī dēng ]具有一根以金属钨作为灯丝的白炽灯。
[ xiù sī ]语出 唐 李贺《浩歌》:“买丝绣作 平原君,有酒惟浇 赵州 土。”后以“绣丝”为对人表示崇敬之典。
[ yán sī hé fèng ]指缝隙密合,也用来比喻言行周密,没有一点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