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éi xīn zhǔ yì ]哲学中两大派别之一,认为物质世界是意识、精神的产物,意识、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把客观世界看成是主观意识的体现或产物的叫主观唯心主义,把客观世界看成是客观精神的体现或产物的叫客观唯心主义。
[ xiàng yì ]归附正义。《宋书·刘康祖传》:“上以 河北 义徒并起,若顿兵一周,沮向义之志,不许。”《南史·齐纪下·和帝》:“夏四月戊辰,詔凡东讨众军及诸向义之众,普復除五年。”
[ wǔ yì ]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 xī yì ]晋 陶潜《移居》诗之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后遂以“析义”谓分析说明文章意义。如 清 林云铭 著有《古文析义》。
[ wén dú zhǔ yì ]一种官僚主义作风。不下基层搞调查,而仅在办公室签发文件,想以此来解决实际问题。
[ xīn mín zhǔ zhǔ yì ]毛泽东提出的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的理论。这一理论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有充分论述。
[ xīn mín zhǔ zhǔ yì gé mìng ]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我国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的革命,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它是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 xíng xiá hào yì ]指讲义气,肯舍己助人。
[ xíng yì ]1.躬行仁义。2.品行,道义。3.指履历,事迹。
[ xū wú zhǔ yì ]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其表现是对人类历史遗产、民族文化等不加具体分析,一概予以否定。
[ xùn yì ]谓不惜身以维护正义;舍生而取义。徇,通“殉”。
[ xùn yì ]1.遵从道义。2.为道义而死。3.指为正义事业而献身。
1.公正合宜的道理;正义:道~。大~灭亲。~不容辞。2.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举。~演。3.情谊:情~。忘恩负~。4.因抚养或拜认而成为亲属的:~父。~女。5.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齿。~肢。6.姓。7.意义;道理:字~。定~。微言大~。
[ yì bīng ]1.犹义师。《穀梁传·宣公四年》:“﹝ 鲁 ﹞伐 莒,义兵也。”晋 潘岳《西征赋》:“工徒斲而未息,义兵纷以交驰。”《旧唐书·高祖纪》:“羣贼蜂起,江都 阻絶,太宗 与 晋阳 令 刘文静 首谋,劝举义兵。”2.古时统治阶级为保卫其利益而临时组织的武装。晋 陆机《辨亡论上》:“昔 汉 氏失御,姦臣窃命……王室遂卑。於是羣雄蜂骇,义兵四合。”《新五代史·杂传九·刘景岩》:“晋高祖 起兵 太原,唐废帝 调民七户出一卒为义兵。”3.以恢复被推翻的王朝为宗旨而组织起来的军队。《后汉书·樊宏传》:“王莽 末,义兵起,刘伯升 与族兄 赐 俱将兵攻 湖阳。”清 顾炎武《吴同初行状》:“未旬日而北兵渡 江,余从军於 苏,归而 崑山 起义兵。”4.宋 代的一种乡兵。《宋史·兵志四》:“乡兵者,选自户籍,或土民应募,在所团结训练,以为防守之兵也…… 河北 东、陕西 有义勇,麟州 有义兵,川峡 有土丁、壮丁。”
[ yì bù fǎn gù ]秉义直前,决不回顾退缩。
[ yì bù róng cí ]从道义上讲不允许推托、拒绝。